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農業合作的愿景與行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17年5月)
前言
進入21世紀,世界經濟一體化加快推進,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為主題的新時代已經開啟。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一帶一路”倡議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致力于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
農業交流和農產品貿易自古以來就是絲綢之路的主要合作內容。借古絲綢之路,中國從西方引入了胡麻、石榴、苜蓿、葡萄等作物品種,并把掘井、絲綢、茶等生產技術和產品帶到了中亞,促進了沿線國家間農業技術和產品的傳播交流,亞歐非的農業文明沿著古絲綢之路交流互通,不斷發揚光大。新時期,農業發展仍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沿線大部分國家對解決饑餓和貧困問題、保障糧食安全與營養的愿望強烈,開展農業合作是沿線國家的共同訴求。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農業國際合作成為沿線國家共建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的最佳結合點之一。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三年來,中國與沿線國家在雙、多邊合作機制下積極開展農業領域產業對接,合作領域不斷拓展,鏈條不斷延伸,合作主體和方式不斷豐富,取得了顯著成效。為進一步加強“一帶一路”農業合作的頂層設計,制定《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農業合作的愿景與行動》。
一、時代背景
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復雜而深刻的變化,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繼續顯現,世界經濟復蘇緩慢、發展分化,國際投資貿易格局和多邊投資貿易規則醞釀深刻調整。共建“一帶一路”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潮流,是國際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積極探索。
近年來,全球農業發展格局深度調整,氣候變化對糧食主產區影響不斷加深,生物質能源、金融投機活動等非傳統因素使農產品國際市場不確定性持續加強,全球糧食安全及貧困問題仍然困擾著很多發展中國家,世界上仍有7.95億人忍受長期饑餓,20億人遭受營養不良。農業持續增長動力不足和農產品市場供求結構顯著變化,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需要共同面對的新問題、新挑戰,尤其在“一帶一路”沿線,許多國家實現糧食安全與營養、解決饑餓與貧困的形勢仍十分緊迫,亟待通過開展農業合作,共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后金融危機時代,各國更加重視農業基礎地位,更加注重全球農業資源的整合利用和農產品市場的深度開發,對開展農業國際合作的訴求也更加強烈,為“一帶一路”建設農業合作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當前,中國正與沿線國家積極開展戰略對接,共同構建“一帶一路”合作框架,雙、多邊合作機制日益完善,為開展農業合作提供了有利平臺。“一帶一路”建設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資金融通為開展農業合作提供了保障,為沿線國家實現農業產業優勢互補、共享發展機遇創造了良好條件。
當前,中國農業與世界農業高度關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農業合作意義重大,既是中國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的需要,也是世界農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需要,有利于推動形成全球農業國際合作新格局,有利于沿線各國發揮比較優勢,促進區域內農業要素有序流動、農業資源高效配置、農產品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互利共贏發展。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對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承擔更多責任義務,在國際糧農治理體系建設中貢獻中國智慧,與沿線國家分享中國經驗,為全球農業發展和經濟增長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