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征 : |
葉片呈帶狀。葉片中帶部較厚。柄為圓柱形或扁圓柱形,長4-6厘米,上部為寬大的長帶狀的葉片,革質,在葉片中央有兩條平行縱走的淺溝,淺溝中間較厚的部分為中帶部。中帶部的兩緣漸薄,且有波皺,葉片基部契形,厚成階段為扁圓形。固著器由多次雙叉分枝的圓柱形假根組成,假根末端生有吸盤。 |
生長繁殖 : |
無性繁殖:產生單室孢子囊群,每個孢子囊內形成32個游孢子。有性繁殖:卵配.孢子囊群特點:面積大,成熟 |
生活史 : |
生活史由大型的葉狀孢子體(2n)和微型的配子體(n)兩個世代構成。由葉片表皮細胞產生孢子囊,孢子囊集生成群,黃褐色,在葉的兩面不規則分布。孢子囊分別在初夏和秋季產生。每一個孢子囊形成32個游孢子,游孢子成熟后,由孢子囊頂逸出,經過2-3小時的游動,遇適宜生長基質即附著萌發為單細胞的雌、雄配子體。雄配子體可生長為多細胞絲狀體,發育為精子囊并放散帶鞭毛的精子;雌配子體發育為卵囊,成熟卵由卵囊頂端小孔擠出后附著于卵囊頂端等待受精。精子隨水漂游至卵處,與卵接合成合子,合子仍附著于卵囊頂端,經有絲分裂不斷長大,形成葉狀的孢子體。孢子體幼齡期葉片表面平滑,小海帶期葉片表面出現凹凸現象,成長為大海帶則平直。海帶的生長為居間生長,生長部在葉片與莖之間,生長部隨海帶孢子體的長大而有所增大,分生細胞的體積小,壁薄,分生能力很強。在生長季節,生長部的細胞不斷地分生,此外,生長部以外的細胞也有所長大,從而使藻體體積增大,并隨著藻體的生長,內部構造逐漸分化完整。海帶孢子體可分為幼苗期、幼齡期、凹凸期、薄嫩期、厚成期、成熟期和衰老期6個時期。配子體可進行孤雌生殖和無配生殖。 |
培育方法 : |
1997年,利用福建種海帶雌配子體克隆和“遠雜10號”海帶的雄配子體克隆進行雜交,獲得雜種F1。自1998年起,以8-12%的篩選率連續進行選擇育種,于2003年育成耐高溫、高產海帶新品種(F6)。 |
優良性狀 : |
該品種與母本、父本和當地栽培種比較,遺傳性狀穩定,主要經濟性狀顯著提高。經濟性狀穩定、增產效果明顯、耐高溫性狀突出。 |
親本情況 : |
母本為福建種海帶(Laminaria japonica),父本為“遠雜10號”海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