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名稱 : |
多管藻 |
|
|
學名 : |
Polysiphonia urceolata |
|
|
海藻類別 : |
紅藻 |
|
|
生態(tài)分布 : |
在我國沿海都有生長,一般生長在低潮帶的巖石上。在南方繁殖的多管藻,喜生于江蘺人工栽培架上,往往妨礙江蘺的生長發(fā)育,成為一種敵害藻類。 |
|
|
生長繁殖 : |
四分孢子囊群在孢子體的分枝上部連續(xù)發(fā)生,每節(jié)產生1個,成為直線排列。一個圍軸細胞縱裂為兩個蓋細胞,外 |
|
|
形態(tài)特征 : |
藻體叢生,分為匍匐與直立兩部分,匍匐枝形成假根狀的固著器。直立枝圓柱狀,有輻射狀的分枝,分枝頂端有分枝或不分枝的毛絲體。單軸型,5~25 cm 高,叉狀樣羽狀分枝,枝間多假根串聯(lián)。關節(jié)長寬比中下部6~12,上部O.5~O.3。本種形態(tài)隨株齡及生境而變化多端,因此被前人定了多種異名或變種變型:1、2月份藻色鮮紅、纖細;到6、7月份藻色變深,干呈黑褐色,下部枝延伸成鉤刺狀反曲,小枝及不定枝內起源。囊果壺狀具長頸寬口,長450~600 m,寬320~500 m;精子囊枝橢圓狀披針形,頂端具1~3不孕頂細胞。 |
|
|
地理分布 : |
我國黃海、渤海、東海均多見,日本北海道、九州、本州,美國Orcas島、阿拉斯加,加州,朝鮮。 |
|
|
組織成分 : |
成份為: 粗蛋白質 31.3%, 粗脂肪 .73%, 灰份 23.9%, 水份 4.4% |
|
|
經濟特性 : |
高生產力;主要藥用與保健,研究教學 |
|
|
生活史 : |
生活史中具有配子體世代、果孢子體世代和孢子體世代。 |
|
|
其他信息 : |
|
|
|
圖片 : |
 |
數(shù)據(jù)提供 : |
黃海水產研究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