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主持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藍色糧倉科技創新”重點專項“我國重要漁業水域食物網結構特征與生物資源補充機制”項目課題績效評價會在山東青島召開。黃海水產研究所金顯仕所長,科研處劉志鴻處長及項目負責人、各課題負責人、項目骨干等50余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由黃海水產研究所科研處處長劉志鴻主持。
課題績效評價專家組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劉英杰研究員、復旦大學陳家寬教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谷孝鴻研究員、西南大學王志堅教授、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竇碩增研究員、福建省水產研究所沈長春研究員、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杜軍研究員、煙臺大學邱盛堯教授以及福建省閩東水產研究所全漢鋒研究員等9位專家組成。項目跟蹤專家劉英杰研究員擔任專家組組長。

黃海水產研究所所長金顯仕代表項目牽頭單位致辭,感謝各位專家對項目的指導和幫助,感謝項目各課題承擔單位及科研人員的大力配合與通力協作。后續,希望各課題組根據專家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進一步梳理和凝練研究成果,為我國漁業水域資源養護與生態系統健康提供理論支撐。

項目負責人徐軍研究員在全面介紹了項目的整體進展情況后,各課題負責人先后就課題取得的重大研究進展、生態經濟與社會效益以及知識產權產出等情況做了詳細匯報。各下設課題圍繞我國典型漁業水域食物可持續產出的關鍵科學問題,著眼于我國“三橫一縱”重要漁業水域,揭示了漁業水域生態環境演變的江海協同性,厘清了漁業水域關鍵棲息地特征及其歷史變遷,解析了典型漁業種群產卵場變動的環境影響因子和種群結構對生態變化的適應機理,闡明了我國近?!耙豢v”和長江中下游“一橫”重要漁業水域的食物網特征與食物產出空間格局;以典型漁業目標種群為代表性物種構建了種群衰退程度量化評估技術體系,解析了關鍵種群衰退機制和修復機理,提出了區域性漁業資源適應性管理對策,為我國漁業水域資源養護與管理提供了科學支撐。與會專家充分肯定了項目各課題所取得的研究進展,認為均已圓滿完成了計劃任務和考核指標,一致同意通過績效評價。
此次課題績效評價會議的順利召開,為高質量完成項目綜合績效評價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