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南臨波斯灣,北瀕里海,海岸線全長2700公里,漁業作業范圍廣,主要分為三大漁業區。南部漁業區(波斯灣和阿曼海)有魚種350多個,北部漁業區(里海沿岸)有魚種25個,除南北天然海洋資源外,內陸漁業區還有55萬多個大小不一的天然、半天然和人工水產品養殖場。雖然伊朗有著豐富的漁業資源,但漁業在其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僅為0.23%,而漁業收入亦僅占伊朗農業收入的2.2%。
近十幾年來,得益于國家正確的漁業政策和采用先進的生產技術,伊朗水產品的數量和質量均得到提高。從1990年到2004年,南部漁業區水產品產量從247000噸增加到299000噸,北部漁業區產量從26000噸增加到32000噸,全國水產品的生產量也由315000噸增加到441000噸。
根據2003年統計,伊朗從事漁業的人口為155000多人,有各種漁船11000多艘,伊朗擁有養蝦場590個,年蝦產量達7492噸,內陸魚場7000多個,半天然魚場800多個,年產魚10余萬噸。伊朗有各類水產品加工廠500多個,出口的水產品有魚子醬、鱒魚、蝦以及各種魚類罐頭食品等。伊朗人均魚消費量為6.12公斤。
隸屬于伊朗農業部的伊朗漁業組織是伊朗漁業的管理和研究機構,同時也負責制定伊朗漁業發展的方針政策和規劃。根據伊朗第四個五年計劃,伊朗的漁業在2009年第四個五年計劃結束時將力爭達到如下目標:
水產品總產量達810000噸;冷水魚類產量達59000噸;熱帶魚類產量達208205噸;海洋魚類產量達488400噸;蝦產量達47200噸。
伊朗雖擁有豐富的漁業資源,但是該國對漁業資源的開發還遠遠不夠,漁業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還很低,國內水產品種類不多,水產品價格偏高,因此伊朗第四個五年計劃明確提出應提高漁業生產量,特別是提高蝦產量。(信息來源:駐伊朗經商參處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