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底于西班牙召開的漁業暨水產養殖經濟動態國際研討會,探討了影響全球魚類生產者、消費者和市場之因素和未來發展趨勢等信息。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于會中簡報《全球水產品供應、需求和貿易動態》,預測水產養殖產量將于2018年超越野生捕撈漁業。目前中國大陸是全球水產品第四大進口國及最大出口國,并維持強勁增長趨勢;中國大陸每年人均魚類消費量現已達到31公斤,并且穩定攀升中。
歐盟28個會員國系全球最大的魚類消費市場,因為人口持續增加,加上每人23公斤的穩定消費量,且進口需求量仍持續增加中,預期該市場仍有長期增長趨勢。美國因為人口持續增加,加上每人24公斤的穩定消費量,而呈現長期增長趨勢,目前美國已取代日本成為全球最大水產品進口國。日本方面,雖然每人魚類消費量仍高達57公斤,但因該國對肉類的需求量逐漸超越魚類,造成魚類消費量逐漸下降,預期日本將出現長期魚類消費量和進口量衰退期。
FAO第二份簡報《漁業及水產養殖對全球糧食安全之貢獻》,強調應提高價廉的小型表層魚類產量,作為開發中國家貧困人口的基本營養來源。
FAO第三份簡報《水產品消費及營銷新趨勢》探討生態標簽的成本和益處,強調中國大陸等開發中國家從魚類獲取的貿易凈收入高達240億美元,比咖啡(約110億美元)和橡膠(約70億美元)等其他農產品的貿易凈收入高。價格仍是未來全球水產品市場最重要的驅動力,生產者首重攤平成本,貿易商則著重如何低價進貨以增加利潤。這項法則同樣適用于生態標簽計劃,因為一般而言都是漁業從業人員負擔最多成本,零售商則獲取最大利益。倘若加工業者致力開發便利的高附加價值水產品,也許能讓消費者愿意提高購買價格,進而提高生產者售價及零售商利潤。但社會型態、生活方式、飲食及烹飪習慣等因素會影響社會對新加工食品之接受程度,所以推出新加工水產品時,應仔細評估消費者市場區隔、喜好及潛在新競爭對手等因素。
產品來源國可能成為生產者的一大強力競爭優勢。無論是國內消費或外銷國際市場,捕魚國的聲譽代表質量的保證。良好的國家聲譽,能讓生產者獲得進入國內市場及擴展國際供應管道的競爭優勢。而擁有特殊生產方式或產品的專業技術則可成為區分水產品市場的利器。(來源:中國鰻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