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海拔分布最高鯉科魚類——小頭裸裂尻魚連續(xù)三年實現人工繁殖,這標志著我國科研人員對長江源關鍵魚類棲息地及胚胎發(fā)育需求的研究技術體系已趨于成熟。
作為我國特有的大中型魚類,小頭裸裂尻魚是裂腹魚類中進化等級最高的種類,更是長江源水生態(tài)系統中的關鍵魚種。長江科學院流域水環(huán)境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李偉介紹,小頭裸裂尻魚分布在海拔4400米至5200米的地區(qū),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生態(tài)價值和潛在經濟價值。
過去,小頭裸裂尻魚的產卵場一直未被發(fā)現,產卵場所在的河段特征、水深、流速、水溫等微生境需求未知。2019年以來,長江科學院研究團隊先后摸清了小頭裸裂尻魚繁殖群體在長江南源的越冬位置、夏季繁殖群體繁殖集群位置以及新生仔魚的出現時間、地點,推測出了大致的產卵時間和產卵場位置。
在小頭裸裂尻魚的繁殖季節(jié),李偉在產卵場發(fā)現了受精卵,并從野生受精卵中成功孵出仔魚,確證了自然產卵場內小頭裸裂尻魚受精卵較高的受精率和孵化率,找到了確定產卵場的直接證據。
2020年,研究團隊通過人工繁殖技術首次孵出小頭裸裂尻魚仔魚,掌握了成魚的最佳性成熟時間節(jié)點、胚胎發(fā)育水溫需求過程以及關鍵出膜水溫。2021年,研究團隊進一步實現了小頭裸裂尻魚規(guī)模化人工繁殖。
今年,李偉再次來到位于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的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江源基地,通過設置不同的水溫條件開展魚卵孵化試驗,小頭裸裂尻魚人工繁殖平均出苗率超過了70%,孵化成功率為三年來最佳水平。
“連續(xù)3年實現小頭裸裂尻魚人工繁殖具有長遠意義,不僅讓大規(guī)模人工保育長江源關鍵魚類成為可能,也為后續(xù)試驗、長江源關鍵魚類棲息地保護、生態(tài)水文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李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