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獲悉,春節期間,海洋衛星沒有休假。國產衛星海洋一號C/D衛星海岸帶成像儀于近日捕捉到北部灣大面積赤潮及消退過程。
該中心副主任劉建強介紹說,本次赤潮監測進一步驗證了海洋一號C/D衛星的探測能力,同時衛星與現場互動,衛星中心與南海局、省級衛星應用技術中心開展海洋生態環境預警與應急監測的聯動機制基本形成。
2月14日,海洋一號C/D衛星海岸帶成像儀均捕捉到北部灣大面積赤潮,面積約6400平方公里, 2月17日,海洋一號C/D衛星海岸帶成像儀圖像顯示赤潮已經消失。
2月14日,北部灣海域晴空,海洋一號C/D衛星海岸帶成像儀上、下午均經過該海域,在獲取的圖像上發現明顯的異常,而2月11日該區域沒有明顯異常。
經處理分析,異常區位于潿洲島西南部海域,分布范圍較廣,大致位于107.9-108.8°E,20.4-21.3°N,水色異常區最東側距離潿洲島約31km。異常區域色彩呈金色、部分棕色,形狀呈條、線狀,分布類似去年東海夜光藻特征,初步估計是夜光藻赤潮,其面積約6400千平方公里,歷史上少見。圖像隨后被及時發送給了南海局、廣西衛星應用技術中心。
2月15日,自然資源部南海局、自然資源廣西衛星應用技術中心組織相關單位進行了現場驗證,自然資源部南海局北海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派出現場監測隊伍,乘快艇在潿洲島以西海域進行巡視采樣,實驗室分析得出分析結論,本次異常區為夜光藻,無毒,濃度為3.2×105個/L,該值已達赤潮預警濃度。
2月17日,海洋一號C/D衛星海岸帶成像儀又經過該區域且為晴空,圖像顯示該區域已無明顯的水色異常。
“這次赤潮出現季節早,面積大,來的快,消散也快,需要我們引起重視。”劉建強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