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國家海洋局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2016全國海水利用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31個,產水規模118.80噸/日;年利用海水作為冷卻水量為1201.36億噸,新增海水冷卻用海水量75.70億噸/年。
2016年,海水利用面臨重大發展機遇。“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要“推動海水淡化規模化應用”,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海洋局聯合印發了《全國海水利用“十三五”規劃》,統籌部署未來5年我國海水利用發展目標、重點任務。海水利用作為重要內容寫入科技創新、海洋經濟、全民節水、工業綠色發展等多個部門規劃,并列為“十三五”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域示范重點支持的三大產業之一。《報告》指出,沿海各地不斷推進產學研用結合,打造海水利用產業集聚創新平臺,國家海洋局天津臨港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示范基地破土動工,杭州國家海水淡化產業基地全面建成投產。海水利用產業全年實現增加值15億元,比上年增長6.8%。新發布標準15項,包括國家標準2項、行業標準12項,地方標準1項。
作為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海水淡化與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裝備產業一起被列為“十三五”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域示范重點支持的三大產業。《報告》顯示,2016年,全國新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0個,新增海水淡化工程產水規模17.92萬噸/日。全國已建成萬噸級以上海水淡化工程36個,產水規模105.96萬噸/日。截至2016年底,全國海水淡化工程在沿海9個省市分布,主要是在水資源嚴重短缺的沿海城市和海島。北方以大規模的工業用海水淡化工程為主,主要集中在天津、山東、河北等地的電力、鋼鐵等高耗水行業;南方以民用海島海水淡化工程居多,主要分布在浙江等地,以百噸級和千噸級工程為主。
《報告》顯示,海水淡化水的終端用戶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工業用水,另一類是生活用水。截至2016年底,海水淡化水用于工業用水的工程規模為79.13萬噸/日,占總工程規模的66.61%。用于居民生活用水的工程規模為39.27萬噸/日,占總工程規模的33.05%。用于綠化等其他用水的工程規模為3975噸/日,占0.34%。
海水利用先后被列入《“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全民節水行動計劃》、《全國科技興海規劃(2016年~2020年)》和《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等重要規劃和行動計劃中。《報告》顯示,海水直接利用主要包括海水直流冷卻、海水循環冷卻和大生活用海水等,應用上以海水直流冷卻為主。2016年,海水冷卻技術在我國沿海核電、火電、石化等行業得到廣泛應用,年利用海水量穩步增長。截至2016年底,年利用海水作為冷卻水量為1201.36億噸,年新增用量75.70億噸。
在海水化學資源利用方面,除海水制鹽外,產品主要包括溴素、氯化鉀、氯化鎂、硫酸鎂、硫酸鉀,主要生產企業分布于天津、河北、山東、福建和海南等地。在濃海水綜合利用及產品高值化產業化技術研究方面,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濃海水制鹵、苦鹵結晶純化及產品高值化技術研究與示范”通過中期檢查,完成了光鹵石連續結晶純化產業化建設、光鹵石熱分解制備食品級氯化鉀聯產氯化鎂中試設計、食品級氯化鉀產業化工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