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農業部召開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十三五”啟動大會獲悉:從2017年開始,中央財政將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經費增加至每年16億元,支持50個產業體系的科學家協同創新,“十三五”將重點解決水稻全程機械化、大豆增產增效、奶業優質安全、土壤重金屬治理等重大問題,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科技支撐。
據介紹,為增強我國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2007年農業部聯合財政部先后啟動建設了水稻、油菜、生豬、大宗淡水魚等50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以農產品為單元、以產業為主線,集聚中央和地方優勢科技資源,在促進技術進步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十年來顯著提高了我國農業科研水平和產業技術供給能力,共取得了130項標志性成果和328項重大成果。體系研發了一批產量、質量和抗性突出的水稻、小麥、玉米新品種和高產高效、優質、智能機械化的栽培技術模式,體系專家深入一線開展協作攻關,形成綜合技術解決方案,提高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在會上表示,體系還成功探索了符合中國國情和農業科技創新規律的科研組織模式。體系注重長期穩定支持和全鏈條布局,注重跨部門協作、產學研一體化以及全方位服務,是農業科技領域的一項重大管理創新。
據介紹,“十三五”期間,體系將緊緊圍繞國家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突破重大技術、強化技術集成、推進成果轉化、助力品牌農業。聚焦產業發展大目標,開展體系內外大協作,加強協同攻關,實現重大技術突破;圍繞縣域單元集聚創新資源,推進集成示范強化技術集成;有效銜接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推進成果轉化;積極對接企業、新型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組織,助力品牌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