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所張運林小組的博士生周永強等,結合我國近20年來在生態環境領域投入的相關數據,探討了我國近10年來地表水水質變化情況及對政府部門主導的生態環境修復投入的定量響應關系。研究成果發表于《水研究》。
研究人員基于我國各流域共計145個國控監測站點2006-2015年逐周的化學需氧量(COD)、溶解氧(DO)及氨氮(NH4+-N)的變化規律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我國華北及東北地區地表水質污染最為嚴重,這與上述區域高度發達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高國內生產總值(GDP)及高人口密度相對應。各監測點COD與對應流域范圍內人類活動影響劇烈的土地利用類型(主要是城市不透水面和農田)、GDP及人口密度均呈極顯著線性正相關(p<0.001)。
研究發現,地表水DO顯著上升,而COD和NH4+-N濃度則顯著下降,特別是單位GDP的地表水COD及NH4+-N濃度近十年來呈指數函數下降,意味著我國目前經濟發展方式已發生較明顯的轉變,單位GDP污染物發生量顯著下降;同時也表明過去十年我國在環境保護和生態環境修復等領域的投入取得較為明顯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