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黨派人士、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海水養殖學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名譽所長趙法箴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25年2月26日12時38分在青島逝世,享年90歲。3月2日上午10時,趙法箴院士的告別儀式在青島市殯儀館舉行。

趙法箴院士遺體告別儀式肅穆莊重。農業農村部和山東省、青島市有關部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及院屬單位,有關高校、研究所、企業的領導和代表,趙法箴院士生前友好、同事、學生以及黃海所職工等參加了遺體告別儀式。在陣陣哀樂聲中,人們向趙法箴院士的遺體三鞠躬并敬獻鮮花,懷著沉痛的心情與趙法箴院士進行最后的告別。

趙法箴院士逝世后,黨和國家有關領導人對趙法箴同志的逝世表示哀悼,并對家屬表示慰問。中國工程院,農業農村部,中國科學院有關領導和院士,山東省、青島市有關部門領導等以不同方式對趙法箴院士的逝世表示哀悼,對家屬表示慰問,并敬獻花圈。
中共中央組織部、統戰部,全國政協辦公廳,中國工程院,農業農村部,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山東省人大常委會,青島市人民政府、青島市人大常委會等省市有關單位,中國漁業協會、中國遠洋漁業協會、中國漁船漁機漁具行業協會等協會組織,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及院屬單位,嶗山國家實驗室、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集美大學、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等40余所高校院所以及邦普種業、唐山市會達水產養殖、昌邑市海豐水產養殖、日照海辰水產、海陽市黃海水產、杭州千島湖鱘龍科技等20余家企業、社會各界人士200余人分別發來唁電或敬送花圈。
趙法箴院士生平簡介
趙法箴院士1935年5月13日出生于山東萊州。1958年畢業于山東大學水產系,同年到黃海所工作。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國家海洋高技術專項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專家顧問組專家、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青島市第八屆人大代表、山東省第五屆人大代表、第七屆至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趙法箴院士長期致力于海水養殖理論與技術的研究。上世紀60年代初,趙法箴首次完成了中國對蝦幼體發育形態研究,并與同事合作完成對蝦幼體發育生態研究,為對蝦全人工育苗奠定了理論基礎。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趙法箴和他的團隊通過系列研究,創立了一套“對蝦人工育苗及精養高產技術”,掀起了中國對蝦的養殖熱潮,開創了中國對蝦養殖業的新紀元,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隨后他進一步主持創立了“對蝦工廠化全人工育苗技術”體系,為我國成為世界第一養蝦大國奠定了堅實的產業技術基礎,獲1985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世紀之交,他指導科研團隊開展對蝦新品種選育工作,成功培育出我國首個海水養殖動物新品種中國對蝦“黃海1號”,填補了我國在海水養殖動物選擇育種領域的空白,有力地推動了我國對蝦養殖產業的良種化進程。

趙院士常說:“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國家水產事業的發展,變科技為生產力是我最大的愿望”。他常年奔波于沿海漁村、深入養殖一線,為養殖戶送技術、送蝦苗,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小面積養殖示范帶動大規模產業發展,全國對蝦養殖產量從1978年的450噸激增到1988年的20萬噸,我國一躍成為對蝦人工育苗和養殖產量最高的世界第一養蝦大國,取得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引起國內外產業界的矚目,受到中央有關領導的高度贊揚。

作為連任四屆的全國政協委員,趙法箴院士積極為海洋生態保護和漁業資源合理利用建言獻策。他提出的“保護海洋生態環境”“關于保護漁業資源,切實抓好養護和合理利用近海漁業資源”等一系列提案,為推動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完善發揮了重要作用。直至彌留之際,趙法箴院士仍然心系對蝦種質資源保護。他常說:“海洋是人類的未來,我們要像愛護眼睛一樣守護這片藍。” 凡此種種,都體現了他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彰顯了無黨派人士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榮辱與共的光榮傳統。
滄海橫流顯本色,碧波深處立豐碑。趙法箴院士的一生以“科學養蝦”為己任,用一甲子的光陰譜寫了中國對蝦養殖的輝煌篇章。先后榮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第五屆光華工程科技獎、中華農業英才獎、國家海洋局“終身奉獻海洋”紀念獎章、山東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和青島市科學技術最高獎等榮譽稱號。他一生榮譽等身,卻始終謙遜如初。他說:“科學研究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我個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工作是大家做的,而榮譽卻給了我。是黨和人民精心培育了我,面對榮譽,我只有更加奮發工作,用知識和成果報效祖國。”

如今,漁民因蝦致富,餐桌因蝦豐盛。趙法箴院士雖已離我們而去,但他培育的蝦苗仍在海灣里繁衍生息、在池塘里活潑生長;他制定的技術標準仍在行業內廣泛應用,他倡導的“生態優先”理念仍在引領我國水產養殖產業持續前行!我們將永遠緬懷他、學習他的優秀品質,繼承他的未竟事業,接續譜寫中國水產事業的新篇章!
趙法箴院士 永遠活在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