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廳組織專家,在惠州市大亞灣中央列島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承擔的海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子任務“大亞灣紫海膽資源恢復技術集成與示范”進行了現場驗收。驗收專家組由廈門大學、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深圳市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等單位的專家組成。
驗收專家組聽取了子任務項目負責人南海所陳丕茂研究員的工作匯報,考察了大亞灣中央列島紫海膽資源恢復示范區建設情況,并采取潛水隨機采樣方法進行現場采樣和測定。現場驗收結果表明,示范區紫海膽密度為9.3個/m2,平均殼徑49.6mm(39mm~62 mm),平均殼高27.0mm(22mm~38mm),平均體重63.3g(38g~98g),單位面積紫海膽生物量為393.5kg/畝,超額完成了項目考核指標。驗收組專家一致認為,該項目通過技術改進、新技術研發、技術集成、技術模式構建、建設示范區規模示范,建立了大亞灣紫海膽資源恢復技術體系,并取得良好的紫海膽資源恢復效果。
2012-2015年,南海所和惠州監測站根據大亞灣中央列島紫海膽資源恢復重建的技術需求,研發了紫海膽種質資源保護技術、紫海膽人工育苗及苗種中間培育技術、紫海膽增殖放流和資源恢復技術、紫海膽增殖放流生態風險和資源恢復效果評估技術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熱帶亞熱帶紫海膽資源恢復技術,建立大亞灣中央列島紫海膽資源恢復示范區,總面積800公頃,其中核心示范區面積30公頃,累計在示范區增殖紫海膽1106.8萬粒、馬尾藻3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