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無魚不成席,水產品在大眾飲食消費中始終占據著重要的一席之地。從鮮嫩肥美的虹鱒魚走上日常餐桌,到無刺鯽魚選育已經更迭至第五代;從深遠海養殖工船“耕海牧漁”的創新實踐,到桁架式網箱助力鄉村振興產業的蓬勃發展,我國水產領域正發生著深刻變革。
科技創新是水產行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作為一支國家級漁業戰略科技力量,近年來,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水科院)立足漁業科技國家隊公益性職能定位,加快全鏈條科技創新布局、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以新質生產力助推漁業現代化發展,為踐行“大食物觀”、建設“藍色糧倉”提供了有力支撐。
強化種業振興,源頭技術突破帶動多元創新
魚體背部為蒼青色,成熟個體體側有寬而鮮艷的彩虹帶;肉質鮮嫩且無刺,富含蛋白質等營養物質……這便是虹鱒,全球三文魚產業的主養品種之一。作為高端水產品的代表,我國三文魚市場份額的70%一度依賴進口。如今,人們發現我國養殖的虹鱒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日常餐桌上。
轉變背后關鍵在“種”。優質虹鱒種源曾被國外企業牢牢掌控,我國自產苗種市場占有率低,尤其三倍體苗種更是嚴重依賴進口,成為制約我國虹鱒產業發展壯大的“枷鎖”。面對這一困境,水科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挑起了攻克種源難題的重擔。
“從傳統家系選育到基因輔助選擇育種技術的應用,再到新品種的育成,每一步都飽含艱辛。”團隊首席研究員徐革鋒回憶起研發歷程感慨萬千。科研團隊經過20多年的不懈努力,終于成功培育出我國僅有的2個國審虹鱒新品種——“水科1號”和“全雌1號”,發明了“虹鱒全雌三倍體規模化制種技術”專利,一舉打破種源受制于國外的長期封鎖,填補了我國虹鱒良種的空白。
不僅如此,如今成功攻克三倍體虹鱒規模化制種技術,使我國成為全球為數不多掌握該技術的國家,也是首個獲得該項技術發明專利的國家。三倍體魚飼料轉化率更高、商品性更好,該研究所生產的虹鱒全雌三倍體苗種,雌性率、三倍體率和制種成活率等三項關鍵指標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打破了歐美在該技術上的長期壟斷。
創新腳步并未止步,該研究所還將目光投向了另一個水產育種領域——無肌間刺鯽魚的培育。
吃魚時被細刺“卡嗓子”的煩惱,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而在實驗室里,這一煩惱已成為過去。“我們找到了控制鯽魚肌間刺發育的關鍵基因,然后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把關鍵基因‘敲’掉,從而創制了世界首例無肌間刺鯽新種質。”該研究所研究員鄭先虎介紹,自2020年以來,無刺鯽魚已經選育到了第五代,希望能早日讓消費者享受到吃魚不挑刺的便利。
聚焦種業源頭,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不斷突破技術前沿,正成為水科院系統內的普遍實踐。黃海水產研究所中國對蝦“黃海6號”、珠江水產研究所全雄雜交鱧“雄鱧1號”、南海水產研究所黃鰭金槍魚人工馴養……一系列新品種、新技術持續涌現,提升了水產行業發展質量,也改善了消費者日常體驗。
優化裝備賦能,拓展養殖空間助力穩產保供
大閘蟹之鮮世人皆知,但發貨綁蟹時被蟹鉗夾手之痛,若非親身經歷,恐怕難以體會。水科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于近年首創無扣式大閘蟹捆綁機,解決了捆綁作業時集中用工大、勞動強度高等產業發展痛點,實現了河蟹商品捆扎自動化,提高了捆綁效率,降低了企業用工成本,推動了行業可持續發展。
這只是水科院以裝備研創助力漁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小小事例。曾幾何時,傳統的漁業養殖或局限于陸上的池塘水庫,或依附于近海岸邊的養殖網箱,然而,隨著近海養殖空間日益壓縮和海洋環境保護力度不斷加大,傳統養殖模式愈發難以適應新的發展需求。
“要樹立大食物觀,既向陸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漁,建設海上牧場、‘藍色糧倉’。”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向深遠海進軍,探索更加綠色、可持續的養殖模式已成為必然選擇。
2022年,水科院與青島國信集團攜手合作,研發并建造了全球首艘具備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10萬噸級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實現了我國深遠海大型養殖工船產業化應用從“0”到“1”的突破,讓“耕海牧漁”的愿景觸手可及,構建“藍色糧倉”的夢想成為現實。
船長249.9米,型寬45米,排水量近13萬噸,全船設有15個養殖生產艙,養殖水體8萬立方米,同時具備船載艙養、水體交換、減搖制蕩、減振降噪、清污防腐、智能集控等功能,六大關鍵技術突破,讓“國信1號”一躍成為目前世界水產工業化養殖領域單船噸位最大、養殖規模最大、智能化水平最高的養殖工船。
“國信1號”帶來的不僅是裝備上的震撼,更是養殖方式的革新。“國信1號”采用逐水而養的全新方式,哪里的海水水質優、水溫適宜,就把船開到哪里去養魚,不僅可以有效躲避臺風和赤潮等自然災害,還能實現全年連續生產。目前,“國信1號”已經平穩運行2年多,累計養殖高品質大黃魚3000余噸,營業額達2.1億元左右。
深化要素集成,科技支撐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站在寧夏賀蘭縣鹽堿水養殖池塘邊,當地養殖戶感慨,“這鹽堿地以前看著都發愁!現如今,鹽堿地也能變成聚寶盆。”
賀蘭縣有著獨特的鹽堿水養殖特色,但過去由于缺乏科學技術和有效管理,鹽堿水養殖效益一直不高。近年來,水科院針對地方發展需求,制定《全鏈條支撐寧夏賀蘭漁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整建制全鏈條支撐賀蘭縣漁業發展,明確問題導向和大跨度協作方式,為其成功爭取國家資助1億元。
同時,通過開展現場觀摩、研討會和舉辦培訓班等方式,培訓當地漁業從業人員千余人次。珠江水產研究所多名科技人員被聘為賀蘭縣的科技特派員,指導大口黑鱸“優鱸3號”新品種生態高效養殖技術示范,實現病害發生率減低80%以上、畝產提升20%以上,示范帶動1000余畝水面、畝均增收30%以上,有力推動了地方大口黑鱸養殖規模化發展和漁業產業轉型升級。
如今,一系列措施的實施,讓賀蘭縣的漁業產業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水科院在當地構建的鹽堿水土一體化循環利用模式,實現了畝均產值7000元,為“宜漁則漁、宜糧則糧”拓展耕地資源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賀蘭縣成功獲評全國漁業綠色循環發展試點縣。
在千里之外的江蘇省昆山市,科技的力量同樣為當地漁業發展帶來新機遇。
水科院與昆山市持續深化合作,建立起大閘蟹科技小院,為大閘蟹全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和人才支撐。“科技小院的專家們經常來指導,從養殖到銷售,給了我們很多實用的建議。”水科院與地方共建的昆山市陽澄湖大閘蟹產業研究院負責人介紹,在科技助力下,研究院成功申報省級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基地建設項目,昆山市也獲評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
強化整建制、全鏈條科技支撐,以集成式創新成果助力鄉村全面振興落地見效。近年來,水科院啟動實施“十百千”行動,聚焦10個縣域、集成100項技術、實現漁民增收1000元的目標,實行“多單位+全產業鏈+整區整縣”模式一體化支撐漁區建設。近5年來,累計派出科技人員4000余人次,培訓農漁民45萬余人次,贈送魚苗魚卵6.3億單位,參與建設的曹妃甸等7個區縣入選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名單。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水科院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緊扣漁業科技創新主責主業,加快推進現代科研院所建設,著力推動漁業科技高水平自強自立和漁業新質生產力培育,為漁業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持續貢獻漁業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