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末的遼寧省東港市北井子鎮,人頭攢動,漁民們喜獲豐收。一筐筐鮮活的牙鲆魚被搬上岸,漁民們手腳麻利的將魚按大小分類,有的在用秤稱重,有的在與收購商討價還價,還有的在裝箱打包。一旁的孩子們也在幫忙,大大小小的池塘邊都洋溢著忙碌而有序的氣氛。海鮮的鮮香和海風的咸味交織在一起,構成了北井子鎮獨特的秋日氣息。
北井子鎮位于東港市中南部,南瀕黃海,素有“海邊小鎮,魚米之鄉”的美譽。原來這里,由于牙鲆養殖中遇到的雄魚生長慢、相互蠶食以及病害頻發等問題,嚴重影響了養殖業的經濟效益。針對這些問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牙鲆遺傳育種創新團隊以科技為驅動,在當地開展了一系列工作,推動牙鲆新品種選育和養殖技術革新,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
聚焦產業問題,強化科技支撐能力。團隊長期致力于牙鲆新品種的選育和健康養殖技術的集成示范,成功培育出牙鲆“北鲆1號”和“北鲆2號”兩個新品種和抗淋巴囊腫病新品系“冀海1號”,累計推廣優質受精卵1076.8公斤,養殖面積超過2萬畝,新品種市場覆蓋率達60%,間接帶動漁民收益增加超過50億元。
開展技術培訓,提升生產技術水平。北戴河站在每年牙鲆魚繁育季節派遣科技特派員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為當地養殖戶提供現代化養殖技術的培訓和指導。發放培訓教材和宣傳材料,加大漁業知識和技術的宣傳力度,有效提升了養殖戶的技術水平。
加強成果轉化,提升產業發展動力。北戴河站在牙鲆產業深耕多年,通過科技賦能產業,大力推廣新品種和健康養殖技術,顯著提高了牙鲆的成活率和養殖效率。同時,指導養殖戶采用“南北接力養殖”“池塘—工廠化接力養殖”等高效養殖模式,打開了大規格苗種銷售路徑,拓展牙鲆養殖面積,縮短商品魚養成時間,實現就近新鮮上市、全年無差別供應,顯著提升了產業發展能力。
打造區域品牌,提升市場競爭力。以牙鲆新品種規格整齊、蠶食少、抗病力強、生長速度快、池塘養殖品質優等優良特性為宣傳點,東港牙鲆品牌逐漸樹立起來,有效提升了市場競爭力。
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提升。通過多年的示范養殖,使得北井子鎮牙鲆苗種孵化率從80%提高至90%,苗種成活率從40%提升至50%,半成魚成活率從60%提高至70%。每年銷往福建、山東、河北、天津等省市的大規格苗種約1560噸,銷售收益達3792萬元。此外,每年還有近500萬尾半成魚進入車間低溫越冬,預計第二年秋冬季養成商品魚后,可帶來約1.92億元的收益。保守估算,北井子鎮牙鲆年收益約2.3億元,為鄉村振興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

近年來北戴河站堅持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牙鲆良種為產業鏈源頭,集北戴河站優勢資源和力量,實施牙鲆克隆育種技術、牙鲆良種規模化繁育技術、牙鲆池塘—工廠化接力養殖模式等“良種+良法”,結合飼料營養、病害防控等關鍵技術進行集成和示范推廣。同時開展現場技術指導、舉辦海水魚健康養殖技術培訓班,顯著提升了牙鲆養殖的技術水平和良種覆蓋率。
經過長期不懈努力,推動了牙鲆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升了北井子鎮的養殖技術水平和產業發展能力,養殖經濟效益顯著提升,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