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來我國草魚等水產品價格持續低迷,導致養殖戶大面積虧損,讓河源市水產養殖戶對未來感到迷茫,部分養殖戶不得不棄養。嚴峻的市場形勢考驗行業和養戶,對農村科技特派員團隊綜合能力和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為充分發揮農村科技特派員在黨中央實施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中的科技支撐作用,珠江水產研究所廣東省農村科技特派員團隊賴迎迢、鞏華、孫承文等人,以河源市龍川縣鶴市鎮水產產業升級發展為抓手,發揮團隊的專業優勢,借助團隊的資源,助力當地敢為人先的養殖大戶轉變思路并尋求轉型和突破。在提升草魚品質、減少高品質草魚死亡率、打造高端水產品從而提高養殖效益、培養在當地有影響力的品牌等方面,專家團隊為示范點養殖戶提供專業的技術支撐,并與鶴市鎮黨委副書記黃玉城、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長陳列榮等當地主管部門交流,為該鎮水產養殖產業發展出謀劃策,根據實際情況提出未來水產養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路。
該鎮基本都是低價值魚類傳統模式,經濟效益不高,特別是在2023年草魚市場低迷使得養殖戶勉強保本甚至虧本的困境,因此急需開拓高價值的水產養殖品種,引導鄉村振興產業升級。但是打造中高端水產品, 發展高品質魚類水產養殖,并不能盲目引入新品種,示范點既要引入新的水產品養殖技術,也要考慮市場上,能不能賣得出去。選準新品類,不僅決定示范養戶的階段性現金流,也決定著示范鄉鎮的未來養殖效益整體走向。
龍川縣素有“魚生文化發源地”之稱,當地客家人世代以來都有吃魚生的傳統和習慣,對高品質的草魚養殖業有很大的需求和拉動。因此,特派員團隊提出對于當地更可行的思路是,優先選擇高附加值的魚生級品質“吊水鯇魚”養殖作為突破點,既有利潤、又有市場,從而破解當地面臨的水產養殖市場困境。
在開展高品質的吊水鯇魚養殖示范工作的起步階段,示范戶遇到很多技術難題造成了無法穩定供應,如養殖魚吊水技術不過關,魚出現了較多的死亡等損耗,急需科技特派員進行技術幫扶。科技特派員在現場從水源處理、吊水池結構和水位、保溫性能、魚體消毒、投入品等各方面,分析引起魚損耗的原因并提出解決方法。此外,團隊就示范戶吊水鯇魚產品如何積累口碑和品牌、產品的價值鏈等提出了建議,目標是未來成為當地和周邊地區有一定影響力的吊水鯇魚產品品牌。
專家團隊體現了良好的科技風貌,在當地水產品價格下行時期,發揮農村科技特派員先鋒帶頭作用,踐行駐鎮科技幫扶的責任,受到當地贊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