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的海洋制度的建立,韓國近海捕撈作業區域逐漸縮小,遠洋漁業也面臨萎縮。為適應新形勢的變化,韓國政府已著手調整本國漁業結構,逐步由捕撈業向養殖業轉變,進一步促進水產業的發展。
2001年韓國海水魚養殖面積1577hm2,主要分布在全羅南道和慶尚南道,兩道養殖面積1227hm2,分別占全國51%和27%;全國總產量9.17萬t,兩道產量合計7.07萬t,其中全羅南道占22%,慶尚南道占55%。陸地水槽式養殖牙鲆魚,養殖面積234.76hm2,產量為3.96萬t,全羅南道占43%,黑裙魚產量為3.98萬t,慶尚南道占43%。
韓國水產養殖業無論在數量還是在質量上較過去都有明顯提高,其主要原因是牙鲆和黑裙魚的苗種生產技術已經過關,養殖技術不斷更新,政府鼓勵發展養殖的政策起到了一定作用。因此,魚類養殖正向多品種化發展,2001年末有18個養殖品種得到普及,有力地促進了養殖業的發展。
貝類養殖韓國1998年貝類養殖面積為40134hm2,產量23.98萬t,其中牡蠣產量為17.59萬t、魁蚶為2.30萬t、菲律賓蛤為1.72萬t。目前牡蠣為主要品種,產量約占80%。
貝類養殖從60年代開始直到90年代仍局限幾個品種,養殖區域大部分在南海岸,約占貝類產量的90%,東海岸不足1%。為加大開發力度,韓國著手調整貝類養殖區域和品種,在東海岸試驗的品種主要有蝦夷扇貝、北蛤蜊、象拔蚌;在西海岸養殖蛤蜊、櫛孔扇貝、江珧貝、青蛤等;在南海岸重點養殖牡蠣、貽貝、紫石房蛤等。
藻類養殖韓國是藻類生產大國,1998年世界藻類產量875萬t,韓國位于中國、菲律賓和日本之后,是世界第四藻類生產國。從品種來看,主要是紫菜、裙帶菜和海帶。2000年全國藻類養殖面積682284hm2,其中紫菜55511hm2、裙帶菜9224hm2、海帶1209hm2,分別占81.3%、13.5%和1.8%,3個品種占藻類養殖的97%左右;從分布的地區來看,全羅南道為主產區,養殖面積58859hm2,占86%,其次是忠清南道3831hm2、全羅北道2523hm2、釜山1401hm2,分別占5.6%、3.7%和2%;從產量來看,2000年藻類產量42.94萬t,其中紫菜18.54萬t、裙帶菜21.24萬t、海帶1.42萬t、其他1.74萬t。
甲殼類養殖其主要品種為對蝦和車蝦,個別地區的梭子蟹養殖正處在試驗階段,因養殖技術還不過關,未形成規模。車蝦也因育苗用親蝦購買困難,加之病害嚴重,于1996年中斷養殖。近幾年主要以對蝦養殖為主,而且數量呈上升趨勢。1999年養殖面積1943hm2、2000年2346hm2、2001年2606hm2,產量分別為0.2萬t、0.29萬t和0.33萬t,三年平均增長15.6%。
韓國的對蝦養殖始于60年代后期,70年代開始人工育苗,并進行粗放式養殖,80年代采用人工合成飼料集約化養殖,90年代對蝦養殖技術不斷發展,但因規模擴大,魚病頻發,死亡率較高,產量不穩定。1999年至2001年三年平均死亡率為69.6%,嚴重影響對蝦養殖。
近幾年來,韓國水產養殖不斷發展,但也面臨許多問題,主要是:品種老化,養殖密度過大,病害頻繁發生,制約了養殖業的發展;飼料價格上漲,養殖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明顯下降;魚價下跌,經營困難,從國外進口活魚增加,對市場沖擊較大。
為盡快解決養殖中存在的問題,韓國采取措施,積極探索多品種開發、多樣化消費的新路,促進養殖業的發展;大力推進種苗生產的產業化,不斷拓寬領域、擴大種苗規模;進一步強化養殖管理,杜絕非法養殖或不科學的盲目養殖現象;加速開發多種加工產品;提倡底質老化、病害嚴重的養蝦池實行“換茬、輪作”制養殖,切實保證養殖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