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水產品資源于加工過程中被視為廢棄物的丟棄量與因處理不正確、操作錯誤及其他原因損失的數量不相上下,顯示大量資源未經適當及負責任的利用。
過去十年,許多公司嘗試以魚類廢棄物制作不同的產品,成功率低,但產業界目前已著手尋找商業上利用這些資源的方式,然其所面臨的首要挑戰并非增加產量,而是短期內利用更多的漁獲及采收量制成食物,其余產量則供作其他用途。
同一時間,人類漸關切漁產業對社經環境所造成的負面沖擊,然此關切并非限制漁產業的發展,卻悖理地提供許多商業契機,產業界應掌握此契機,別僅是澄清環保人士的評論,取而代之的,應認真經營及測試如何才能解決環境問題并從中獲益。
若漁產業欲迎合未來的需求,較佳利用資源是必須要做的事,目前產業界浪費龐大的生物量,顯示未妥善利用資源的潛能,有許多方式可較佳利用資源,但為對其發展可能性獲得較佳的綜述,需對產業及其所扮演的角色作廣泛定義,即漁業系以海洋生物產品為基礎,不局限于目前生產何物的觀念,可視為大型食物鏈的一部分,成員不僅包括捕撈漁民、養殖業者或加工業者。
為使產業延伸更負責任地利用海洋資源,有必要對此產業廣泛地定義,因此捕撈漁業及養殖(包括加工)均為海洋養殖的一部分,其所有活動的主要任務為持續利用海洋生物量,供食物、飼料、能源生產及產業所需的原料。
過去廢棄物無制成食品的價值,而今這些原料具有極好的潛能成為食物及非食用產品,大體上分類如下: 人類食用的產品;海洋配料;功能性食品;營養補給品;魚類及動物的飼料;藥劑;化妝品;及產業制劑(酵素等)。
魚類廢棄物品質較魚肉容易變壞,必須盡速處理以保新鮮,倘不可行,需以其他方式保存,如冰藏、凍結、鹽漬、青儲、干制或其他便利保存的方式。
未分類魚類廢棄物混合品主要供作產業飼料或魚油、魚粉等產品,原料的保存方式不是凍結就是在加工前予以青儲。而生鮮的魚類廢棄物混合品可作為魚類飼料的原料,制成濕的顆粒球,如致力于研究如何利用魚類廢棄物的挪威科學家Robin于90年代研發出一相當簡易的技術及儀器,可將少量的魚類廢棄物制成柔軟的顆粒球。
倘需從魚類廢棄物中提取特殊物質,則需在魚類廢棄物仍處于新鮮階段時予以分類,最簡單的分類方式為手工分類,通常由漁民為之,如自魚類廢棄物中分取魚卵并予以單獨保存。盡管亦可使用機器移除頭及骨架等分類方式,但對高價值的物質仍以手工分類為佳。
爾后,混合的魚類廢棄物分成許多等級,供作各類產品的原料,但整體關切的重點為原料的新鮮度。
其他應用
蝦類去殼工廠留下的蝦殼可供作多用途,自蝦類廢棄物粹取甲殼素即為一高價水產副產品的范例,如歐洲的剝蝦廠每年可產出此副產品1.5至2萬公噸,并生產300公噸的純甲殼素凈化阿姆斯特丹及馬德里的飲用水,但使用甲殼素凈化水并非此魚類副產品所導致,而是由可加入農藝土的生物分解物質為之。
另一成功的應用為不飽和脂肪酸等功能性食品和營養補給品,其可加入各式食品,如奶油、牛奶或面包,或制成膠囊當作營養補給品販售,此類產品的市場正以驚人的速度成長。
往昔認為毫無價值的魚體部分現已發掘消費市場,如販售冷凍鱈魚胃至亞洲消費市場,另干制或冷凍魚頭銷往南歐、非洲和亞洲的前途看好。
魚類副產品的可能應用范圍龐大為產業可能遭遇的問題,為完全利用魚類副產品,必須大量了解各行各業的資訊及需求,小型公司倘無法掌握全面性的資訊,將喪失賺錢的良機,大型公司亦是如此,故應提升研究規劃并鼓勵完全利用漁獲物經處理后的廢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