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北海道立工業試驗場最近成功開發出可以去除魷類內臟(肝臟)鎘含量,如此的魷類內臟的廢棄物及厭惡物可作為飼料或肥料用途,此次開發的技術正申請專利中。北海道年的魷類漁獲量在10至20萬噸間,而水產加工業者仍然大量進口魷類。此乃因國內產的魷類內臟含有比較多的鎘,若使用在飼料上會出問題。為此,日本水產廳在今年五月發布水產品中鎘含量調查結果,其中軟體動物可食用部分平均有0.17ppm鎘含量、內臟含較高的7.35ppm數值,在肥料中的標準值為5ppm,飼料則為2.5ppm。
該試驗場于1999年和釧路水產試驗場及栽培漁業總和中心共同進行魷類肝臟再利用方法的研究,此次開發的方法系將肝臟浸入pH 2以下低硫酸溶液中加熱以使鎘分離。然后再以插入電極方式,由陰電極吸附鎘而達到去除的目的。
另者因魷類肝臟脂肪量多,易粘附在電極上,經以特殊方法取出脂肪,就易于去除鎘,如此當使用在飼料或肥料時就能減少其中的鎘含量。去除鎘的魷類肝臟干燥后,含有豐富的氮量,有望使用在飼料及肥料上。但另一方面,取出脂肪也會減低DHA含量,所以有必要檢討其他的利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