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東京4月3日電:沙丁魚數量總是呈現出多與少的交替循環,周期大約為20至30年。日本科學家的最新研究顯示,海水溫度可能是影響沙丁魚數量波動的關鍵因素。
據《讀賣新聞》3日報道,日本漁業研究機構下屬研究人員在2日舉行的日本漁業科學學會會議上報告說,他們的研究發現,16攝氏度是沙丁魚生長的最佳溫度。水溫如果顯著上升,沙丁魚數量則會明顯下降。
科學家早就發現,沙丁魚數量與另外一種魚類--鳳尾魚息息相關。這兩種魚生長過程類似,二者數量卻呈現出“蹺蹺板效應”,即沙丁魚數量豐富時,鳳尾魚數量就會縮減,反之亦然。這是海洋生物學研究領域一個難解的謎團。
新的研究結果表明,“蹺蹺板效應”的產生可能與海水溫度有關。研究人員對1990至2004年間在北大西洋海域捕撈到的2807條小沙丁魚和鳳尾魚進行了觀察研究。結果發現,小沙丁魚最適宜的生長溫度是16攝氏度,而小鳳尾魚為22攝氏度。另外一項針對50年來產卵區海水溫度和捕撈量數據的分析顯示,當海水溫度降至16攝氏度左右時,沙丁魚數量上升,鳳尾魚數量下降,當溫度升至22攝氏度時,情況則正好相反。
目前還不清楚海水溫度具體是如何影響魚類數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