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來自亞太經合組織8個經濟體的專家、學者、政府部門代表,及中國政府海洋獎學金留學生50余人在廈門參加了2019亞太區域海洋微塑料監測和管理國際研討會。會議由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浙江大學海洋學院共同籌辦。
會議分為海洋微塑料研究方法、分布狀況、管理對策、倡議書研討4個環節。
與會專家圍繞“在APEC分享微塑料監測的最佳實踐、信息、知識與技術”“加強基于生態系統的海洋與海岸帶管理能力建設”“保護和可持續性利用海洋資源”等議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海洋微塑料污染形勢嚴峻
來自泰國的專家介紹了泰國塑料產業的發展歷程、石化產業的概況和塑料制品的進出口情況。他在報告中指出,塑料垃圾大量產生,且管理缺失,已成為世界性問題。就泰國而言,大約有75%的塑料垃圾沒有得到有效管理。
2014年,垃圾問題被泰國納入國家議程。2016年,泰國沿海各省的垃圾估算約283萬噸,塑料垃圾約34萬噸,超過5萬噸的塑料垃圾流入近海。
為此,泰國制定了20年污染防治戰略,和污染及廢棄物管理計劃,以應對嚴峻的形勢,并在試點地區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
微塑料嚴重危害海洋環境和海洋生態系統。一方面,微塑料中的有毒物質和污染物,以及粘附在其表面的有害微生物,會對海洋生物造成傷害;另一方面,這些有害物質會通過海洋生物進入人體,影響人類健康。從2016年開始,泰國在海底沉積物、微生物、海水等方面開展試驗,以期找到研究海洋微塑料的標準方法。
南中國海的魚類和無脊椎生物資源是加勒比海及夏威夷海域的5倍。在世界漁獲出口量排名前10的國家中,有3個位于南中國海區域。因此,在這一地區開展海洋微塑料治理十分重要。
智利專家介紹了智利海洋環境管理的相關機構和法律政策,其中包括從2018年8月起實施的禁塑令、刑罰修正案,以及漁業和水產養殖等方面的法律法規。此外,2018年,智利還開展了“跟塑料袋/塑料吸管說再見”等環保活動。
根據相關調查,在智利復活節島附近海域采集的“浮游生物食性”魚類(紅尾圓鲹、藍圓鲹)樣本中,有80%的樣品胃里含有1片~5片微塑料。水樣調查結果顯示,該海域每平方公里就有近60000片微塑料。
此外,相比大陸海岸線附近的海洋垃圾密度,南回歸線中部地區的海洋垃圾密度更高。研究還發現,海洋漂浮垃圾會對海鳥產生不利影響,特別是薩拉斯和戈麥斯島上的瀕危物種。
海洋微塑料研究深入開展
隨著海洋微塑料問題日益受到關注,各國科學家對微塑料的研究也日益深入。來自韓國的專家從尺寸、分布、危害、辨識方法、化學特性等方面對微塑料進行了詳細介紹。此外,他在報告中還講述了對流動水體、懸浮物和沙灘中微塑料的取樣和分析方法,并介紹了韓國在微塑料方面的研究和監測情況,分析了當前所采用的各種微塑料分析方法的優勢及其局限性。
華東師范大學國家河口海灣重點實驗室朱禮鑫博士在報告中指出,全球塑料產量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已增長了兩倍,從南極到北極,從海表到海底,塑料垃圾無處不在,且日益增多,藍色海洋或將變成“塑料海”。
研究人員對入海塑料垃圾數量進行了估算,以浙江溫州地區為例,有超過30%的塑料垃圾流入海洋。2011年,中國有65萬噸塑料廢棄物流入海洋。
但由于中國在固體廢棄物和生活垃圾管控方面的努力,以及塑料垃圾進口禁令的頒布實施,這一情況在2017年出現好轉。
報告指出,水產養殖是塑料廢棄物的重要源頭,應針對這一問題,采取更加嚴厲的管控措施。
此外,加強海洋治理與科學政策之間的銜接;根據社會需求,開展持續的海洋觀測和服務;促進綠色發展,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課題。
微塑料不僅泛濫于全球大洋中,對近海的影響也十分嚴重。與會專家指出,微塑料可以通過微藻進入貝類體內,進而進入食物鏈的各個層級。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黃偉副研究員針對浙江象山灣沉積物、海水、水產的微塑料污染情況進行了介紹和分析。
這份報告指出,海洋污染嚴重影響養殖水質與食品安全。當前,集約化養殖面臨高水溫、水體酸化、缺氧、微塑料、抗生素等引起的水體污染等環境問題。
象山灣是一個典型的半封閉海灣,其水動力條件和自凈能力較差。
象山灣周邊有大量塑料產品加工廠,人口密集,水產養殖和漁業發達,產生了大量的塑料廢棄物。
研究結果表明,微塑料廣泛存在于象山灣的表層水和沉積物中。該水域沉積物中微塑料的平均豐度略高于南黃海海域,但低于渤海、北黃海和長江口地區。
水產養殖、陸源污水和水交換是海洋微塑料的重要來源。海灣近陸部分微塑料濃度高,這表明陸源污水是海灣中微塑料的重要來源。
研究還進一步證實,微塑料普遍存在于水產品中,對人類健康構成潛在威脅。
各國積極采取治理措施
秘魯專家介紹了該國相關的海洋研究機構,以及該國科研人員在不同區域開展的微塑料調查研究。
2018年,秘魯海洋研究院在有關方面的幫助下,成立了海洋微塑料研究培訓中心,對微塑料問題感興趣的研究人員可以在這里分享相關的經驗和知識。微塑料監測標準化協議將納入秘魯海洋學院的監測計劃。
秘魯將在今后的南極考察中加入微塑料調查項目,引入紅外光譜儀等專業設備,用于開展微塑料研究,將沙灘、海水、海洋生物中的微塑料研究納入海岸帶研究所的監測項目中。
越南代表介紹了該國海洋微塑料管理的舉措。在國際層面,越南支持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兌現大幅減少各種海洋污染的承諾。積極參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以及海洋環境保護、海洋垃圾治理等方面的多邊和政府間論壇,并提議在東亞海域建立海洋塑料垃圾管理的國際合作機制。
在國家層面,越南將加強關于塑料污染的研究,動員本國消費者改變日常消費行為,鼓勵使用可生物降解的、可回收利用的和環境友好型的產品,號召企業、超市、購物中心以環保型包裝材料替代塑料制品。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李金輝教授在報告中指出,如果不采取治理行動,到2050年將產生120億噸塑料垃圾。到那時,這些塑料垃圾的總重量可能超過海洋中所有魚類重量的總和。
微塑料無處不在,不論是陸地上的土壤、淡水系統,還是深海大洋,都能發現微塑料的蹤跡。在全球范圍內,現有技術可以實現對塑料垃圾的循環再利用,從而減輕對自然資源的壓力。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產品生產國和消費國,并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也是全球最大的塑料垃圾進口國和處理國。目前,中國有超過10000家塑料垃圾回收再利用企業。但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小而分散,技術水平不高。
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技術的提升,塑料垃圾的循環再利用將進一步完善。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APEC海洋可持續發展中心翁丹鳳博士介紹了中國作為APEC成員所采取的行動。在APEC框架內,中國發起了多項治理海洋微塑料的行動,包括2017年的APEC區域內海洋微塑料的產生與擴散研究、APEC沿海城市海洋垃圾管理國際研討會、2018年海洋垃圾防治創新途徑研討會等。中國還參與了大量APEC框架下的其他項目。
在題為“走向無塑料化的APEC”的北京宣言中,提出無塑料化應成為APEC的理念和口號,應盡最大可能使用非塑料制品或可循環產品,當我們做出這些努力的時候,我們還應將無塑料化的理念和行為方式傳向全世界。
●背景鏈接
什么是微塑料
早在上世紀70年代,人類對于海洋微塑料的研究已經展開。直到2004年,英國科研人員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關于海洋水體和沉積物中塑料碎片的論文,首次提出微塑料概念——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顆粒,并形象地稱之為“海洋中的PM2.5”。
環境中的微塑料往往肉眼難以看見。研究顯示,有的是大型塑料垃圾經過物理、化學或者生物的層層分解,由大變小,由小變微,從而形成了環境中的微塑料;有的來源于洗滌劑、護膚品中的微塑料顆粒,以及工業原料中的微塑料顆粒和樹脂顆粒。海洋中的微塑料主要有聚氨酯、聚苯乙烯、透明塑料、有色塑料、玻璃纖維等,數量和種類繁多。
最終,不同來源的微塑料進入海洋,或懸浮在海水中,或沉積到海底融入沉積物中。
研究表明,微塑料在海水、沉積物、海灘、生物介質內均有存在,從近海到大洋、從表層到深海,甚至在南北極均有發現。
海洋微塑料既是海洋污染物質的來源,又是有毒污染物質的傳播載體。懸浮在水體中的微塑料表面還可以吸附一些有機物,更容易被浮游動物、貝類、魚類、海鳥、哺乳動物等海洋生物吞食,從而影響它們的生長、發育和繁殖。塑料中含有的少量有毒添加劑進入海洋生物體內后,可以沿著食物鏈傳遞,最終危害人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