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屬的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就全球大型海洋生態系統的現狀發布研究報告稱,不斷加劇的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導致全球大型海洋生態系統狀況堪憂。全球66個大型海洋生態系統中,50%的漁業資源被過度捕撈,有64個大型海洋生態系統受到海水變暖影響等。此外,超過50%的全球珊瑚礁受到威脅,到2030年這一比例將達到90%。
64處海域溫度持續上升
大型海洋生態系統是指從海岸線到大陸架邊緣或大型洋流之間的沿海地區。目前,全球共有66個大型海洋生態系統,每一個的面積都大于20萬平方公里。在這些區域中,一般都具有較高的海洋生產力,但同時也非常容易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
該報告指出,1957年~2012年,在全球66個大型海洋生態系統中,有64處海域的海水溫度持續上升,其中有3處海域海水溫度上升速度最快(最高上升溫度達1.6℃),分別為東海、斯科舍架(位于加拿大新斯科舍省西南海域)、美國東北大陸架海域。
大型海洋生態系統普遍得分較低
除了海水溫度,該報告還對大型海洋生態系統的生產力、漁業捕撈、污染和環境保護、海洋健康和社會經濟發展以及綜合管理等進行了評估。從整體上看,全球大型海洋生態系統普遍得分較低。
在塑料污染方面,東亞和東南亞海域、地中海和黑海存在較高的污染風險。在海水富營養化方面,到2050年有21%的大型海洋生態系統將面臨富營養化風險,這些區域主要集中在東亞、南美和非洲。在人類活動影響方面,大型海洋生態系統一般都毗鄰人口密集區域,特別是在鄰近發展中國家的大型水域,受到人類活動影響最為嚴重。其中,海洋酸化、海水溫度上升、商業運輸和海底拖網作業等,都是影響海洋生態系統最為嚴重的因素。
在海洋健康指數方面,靠近赤道附近的大型海洋生態系統得分最低,表明應加強熱帶地區的海洋環境保護。此外,得分最高的大型海洋生態系統為澳大利亞和靠近北極圈的北大西洋海域。
在同期受威脅指數(該指數以環境風險、資源依賴度和應對能力3方面為考量指標)方面,人口密集的熱帶附近風險最高,其中包括孟加拉灣、加納利海流區域、泰國灣和南海等。
為全球帶來28萬億美元收入
該報告屬于全球環境基金資助的“跨國界水域評估項目”的成果,這一項目主要致力于評估全球公海和大型海洋生態系統的現狀。該報告提出,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尤其是不可持續的漁業捕撈和污染,嚴重威脅海洋健康,并導致海洋生產力下降。跨國界的海洋管理的缺失,進一步加劇了這些負面影響。報告根據旅游業、氣候變化等對海洋生態系統產生的區域性和全球性的負面影響,預測了2030年和2050年時的全球海洋狀況,指出全球性和區域性的綜合管理對于應對這些影響的重要性,并將有助于增強各國保護海洋資源的能力。保持跨國界的海洋健康和生產力將有助于實現減少貧困和饑餓、提高經濟發展可持續性等全球性目標。
此外,大型海洋生態系統每年通過食物、貿易、旅游、娛樂、海岸線對洪水和侵蝕的防護等方面帶來的福利,為全球經濟提供約28萬億美元的經濟收入,為社會經濟發展和人類的福祉做出了巨大貢獻。(來源:海洋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