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帶作為陸地、海洋的交互作用地帶,是保護沿海地區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海岸帶生態環境問題逐漸顯現,引發了海洋環境惡化、紅樹林消失等生態退化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強海岸帶生態保護及修復。
日前,自然資源部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聯合發布了濱海鹽沼、牡蠣礁、砂質海岸和海草床4類生態減災修復手冊(中英文版)。記者就手冊出臺的背景和意義、具體內容和解決難題、主要亮點等,采訪了編制組負責人及手冊主要編制專家。
有效指導海岸帶保護修復
近年來,全國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有序推進,取得了良好的減災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濱海鹽沼、牡蠣礁、砂質海岸、海草床等生態系統,擁有較高的生物生產力和物種多樣性,為眾多海洋生物提供了棲息、育幼、避敵的場所,具有天然的生態價值、社會服務功能,以及抵御臺風風暴潮、固灘護岸等減災功能,是天然的“海洋衛士”。
手冊由自然資源部海洋預警監測司組織海洋減災中心,以及第二海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第四海洋研究所等單位編制和修訂完成,旨在有效指導沿海地方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實踐,使濱海鹽沼等海岸帶生態系統充分發揮減災功能。同時手冊還可以促進國際交流,為基于自然的減輕災害風險提供中國方案。
手冊從生態系統入手,對不同修復目標量身定制修復技術,并對后期管護以及構建綜合防護體系做了充分說明。手冊注重科普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圖文并茂、通俗簡明,為濱海鹽沼、牡蠣礁、砂質海岸、海草床4類生態系統修復工程所遇到的共性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
堅持生態與減災協同增效
編制組負責人、自然資源部海洋減災中心研究員陳新平介紹,該系列手冊基于生態與減災協同增效的理念,系統闡述了本底調查、生態問題診斷、修復目標和修復措施制定及跟蹤監測、效果評估和適應性管理等生態減災修復全鏈條、全過程所需的技術,建立多類型、多維度、多場景修復方法。
以《濱海鹽沼生態減災修復手冊》為例,濱海鹽沼濕地修復的總體目標是采用適當的技術措施,逐步恢復退化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最終達到濕地生態系統的自我持續狀態。同時,立足濱海鹽沼修復區域的空間資源稟賦,設計最優的鹽沼植被帶寬度和植株密度等參數,綜合采用分區種植、逐級消浪、植物群落空間優化配置等技術,構建基于鹽沼植被的海岸帶綜合防護體系。手冊詳細介紹了以減災效果最優為目標的濱海鹽沼分區種植技術,闡述了基于自然的海岸帶綜合防護體系構建模式,并給出海岸帶綜合防護系統示意圖。
建立多場景生態減災修復方法
陳新平介紹,針對蘆葦、鹽地堿蓬、海三棱藨草、短葉茳芏等我國本土主要鹽沼植物類型,《濱海鹽沼生態減災修復手冊》提出濕地水文水動力條件和微地形整飾等生境修復技術,形成濱海鹽沼區域的生態環境系統循環,建立多類型、多維度、多場景修復方法,構建基于自然的、地貌與生態相融合的、全斷面空間配置的海岸帶綜合防護體系。例如,黃河口區域通過潮溝疏通、微地形改造、本土鹽沼修復等生態減災修復技術,構建了潮灘-植被-海堤的綜合防護體系,提升了海岸帶防災減災的韌性,促進了海洋生態與減災的協同增效。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孫麗介紹,《牡蠣礁生態減災修復手冊》在國內外已經實施的大量牡蠣礁修復項目基礎上,總結關鍵修復技術,主要針對牡蠣礁退化、受損、破壞等問題,提出了構建人工礁體、補充牡蠣成體、補充牡蠣稚貝等人工輔助的修復措施,以及重建性修復措施。這些修復技術已經應用于近年來我國各省份實施的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中,有研究表明,在水深0.5米~1.0米的淺海區域,當牡蠣礁頂部在海平面以下0.3米~0.5米時,能夠降低30%~50%的波高。
“我們希望在尊重自然屬性、順應自然規律的前提下,通過盡可能少的人工干預,來提高牡蠣固著率和稚貝成活率,為牡蠣礁修復工作提供指引?!睂O麗表示。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戚洪帥介紹,《砂質海岸生態減災修復手冊》介紹了“海灘﹢沙丘”多空間配置的海岸地貌系統綜合減災修復技術,把底棲生物和后濱植被等生態因子納入生態減災修復全過程,實現砂質海岸生態減災的協同增效。例如,廈門會展中心海岸通過綜合運用海灘養護、連島沙壩式管涵端頭設計,以及后濱沙地植被修復等技術,成功營造優質濱海沙灘岸線,在抵御超強臺風“莫蘭蒂”正面襲擊時發揮了重要作用;福州濱海新城下沙海岸通過恢復喬-灌-草多層級后濱植被生態系統,營造波狀起伏的“多峰”沙丘地貌形態,構建了“防護林-后濱沙丘-沙生植被-海灘”的地貌-生態相融合的海岸減災自然防護屏障。
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于碩介紹,《海草床生態減災修復手冊》,依據我國海草床南北分布的差異及物種多樣等特點,提出了因地制宜、分“種”施策的修復策略,通過生境改造、優化分株移植與固定方式、有性擴繁等修復技術,以提高生態減災修復效率。同時提供了國內外多個海草修復經典案例,為我國海草床生態減災修復提供引導和借鑒。
推動構建海岸帶綜合防護體系
“濱海鹽沼、牡蠣礁、砂質海岸和海草床4類生態減災修復手冊創新性提出了‘地貌養護﹢生境修復﹢生態恢復’的地貌與生態相融合的海岸帶綜合防護體系構建技術,形成基于生態系統的自海向陸的安全屏障體系?!标愋缕秸f。
“后續我們還將開展手冊的宣貫和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業務能力,為沿海地區科學有序推進海洋生態保護修復、促進生態減災協同增效提供技術支撐。同時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分享先進技術和實踐經驗,為基于生態系統的減輕災害風險提供中國方案。”自然資源部海洋減災中心副主任高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