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遙感與數字地球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石玉勝團隊在全球生物質燃燒排放清單遙感估算領域取得進展。該團隊利用風云3D極軌氣象衛星火點監測數據,結合多源地基觀測和衛星產品反演可燃生物量、燃燒因子和排放因子,量化全球生物質燃燒碳排放量,建立了日尺度高分辨率生物質燃燒碳排放清單數據集。這一成果有助于理清全球碳循環過程和機制,為實現全球碳盤點提供科學數據支撐。
生物質燃燒是全球碳排放的重要來源。生物質燃燒包括森林火災、草原火災、灌木火災、農作物秸稈燃燒等,呈現出周期性、隨機性、多點源、范圍廣、監測難等特點。而精確量化生物質燃燒碳排放是理清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基礎,也是闡明全球和區域尺度碳收支平衡的前提。同時,生物質燃燒碳排放是大氣化學傳輸模型的重要輸入參數,而準確可靠的生物質燃燒碳排放清單能夠提高大氣傳輸模型模擬精度。因此,科學有效地核算生物質燃燒碳排放,對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和大氣碳濃度均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顯示,2020年至2022年,全球生物質燃燒碳排放量高達25.9億噸/年。生物質燃燒碳排放在時間和空間上存在顯著差異。數據顯示,非洲南部的生物質燃燒碳排放量最高,達到8.5億噸/年;其次是南美洲南部為5.3億噸/年,非洲北部為3.9億噸/年,東南亞為2.0億噸/年。這些差異表明不同區域的生物質燃燒活動對全球碳排放的貢獻具有顯著的區域特征。
進一步研究發現,在全球碳排放貢獻中,草原火災位居首位,年均貢獻量為12.1億噸碳,占總排放量的46.7%。其次是灌木火災和熱帶森林火災,分別占總排放量的33.0%和12.1%。詳細的分類監測不僅揭示了不同火災類型對碳排放的具體貢獻,而且顯示出控制特定火災類型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研究首次使用國產衛星建立全球生物質燃燒碳排放清單數據集,體現了我國風云氣象衛星在火點監測與識別方面的優勢。
該成果為精細量化全球生物質燃燒排放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變化的影響提供了新的途徑和方法,為生物質燃燒管控提供了科學依據。
8月2日,相關研究成果以《全球生物質燃燒排放清單:基于風云3D全球火點監測數據》(Global Emissions Inventory from Open Biomass Burning (GEIOBB):?Utilizing Fengyun-3D global fire spot monitoring data)為題,在線發表在《地球系統科學數據》(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上。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中國氣象局等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