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喻子牛團隊發現香港牡蠣雜交型三倍體(四倍體X二倍體)對誘導型(CB誘導)三倍體在生長、存活率和可育性方面的顯著優勢,并成功進行了示范養殖證實。相關成果發表于《水產養殖》(Aquaculture)。
香港牡蠣是我國華南沿海地區重要的大宗養殖貝類,2022年產量約為185萬噸,占全國牡蠣產量的29%,不僅是廣東海水貝類養殖業的重要支柱種,也是南海海洋牧場和牡蠣礁的主要組成成分。香港牡蠣三倍體應用是華南沿海牡蠣提質增效、種業升級發展中的重要途徑。喻子牛團隊自2013年開始專注牡蠣多倍體技術研發,前期已建立了牡蠣新型四倍體誘導和穩定群系構建的國內首個專利技術。
該研究對二倍體(2N)、誘導型三倍體3N-CB(2N♂×2N♀,抑制第二極體釋放)和雜交型三倍體3N-TD(4N♂×2N♀)的生物性狀(生長、存活、繁育特性和倍性組成)進行了跟蹤比較研究,并開展了基因型和位點間的互作分析。結果表明:兩類三倍體均比二倍體具有顯著的生長、存活和不育性優勢;雜交型三倍體比誘導型三倍體的卵裂率、D幼率和幼蟲存活率更高,更適合于產業規模化苗種生產;雜交型三倍體比誘導型三倍體在養殖期生長更快、存活率和倍性的穩定性更高,具有更好的生產性能和產業化推廣應用價值。
記者獲悉,此前國內尚沒有關于雜交型香港牡蠣三倍體的相關報道。喻子牛團隊還開展了香港牡蠣新品系(雜交型三倍體)的示范推廣養殖,在廣東陽江和廣西防城港、北海等海域取得良好養殖效果,2項相關專利獲得技術轉化應用,有效提高了相關牡蠣種苗企業的經濟效益。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aquaculture.2024.740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