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類活動、海洋暖化、過度捕撈和長棘海星爆發等原因,南海珊瑚礁資源出現嚴重退化。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黃暉團隊撰文呼吁南海周邊國家步調一致共同行動保護珊瑚礁資源。相關文章以Letter形式發表于《科學》。
文章指出,近年來,為保護珊瑚礁資源及生物多樣性,中國政府已經采取多項嚴格措施。例如,將石珊瑚、蒼珊瑚、海龜、硨磲、法螺和蘇眉等關鍵珊瑚礁生物列為國家保護動物,并嚴格處置違法行為;在南海建立多個海洋保護區,并在北緯12度以北的南海含北部灣海域實施伏季休漁制度,以持續恢復漁業資源;此外,召集漁民持續抓捕珊瑚捕食者-長棘海星,并妥善處理。
但是,與中國強有力地保護措施相比,南海周邊國家對珊瑚礁資源的保護力度相對滯后。導致在南海珊瑚礁區頻繁出現走私珊瑚礁生物現象,且長期存在非法、不報告和不管制捕撈等行為,將嚴重阻礙南海珊瑚礁資源的保護。
因此,為更好且可持續的保護南海珊瑚礁資源及生物多樣性,需要進一步加強南海周邊國家保護措施的一致性。首先,共同執行伏季休漁制度;其次,共同抵制非法保護類珊瑚礁生物貿易;再次,建立長棘海星預警機制。南海周邊國家強有力的合作和一致的政策執行是有效保護南海珊瑚礁資源的基礎。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特別研究助理孫有方為該Letter第一作者,黃暉研究員為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黃林韜和澳大利亞詹姆斯庫克大學教授、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海洋保護領域前主管Laurence J. McCook亦對本研究做出重要貢獻。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的資助。
相關論文信息: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o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