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7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通過對江西修水志留系(約4.3億年前)西坑組發現的中華盔甲魚類新材料深入研究,建立了中華盔甲魚科一新屬“裂吻魚屬”,并建立新屬下的一新種“石盤裂吻魚”。
新屬裂吻魚屬以中背孔后端位于眶孔之上,前端到達頭甲吻緣并使吻緣裂開為主要鑒定特征。系統發育分析結果表明,新屬與中華盔甲魚屬、安吉魚屬親緣關系更近,它們構成一個單系類群“中華盔甲魚科”,從而確認中華盔甲魚科的單系性,而原來歸到中華盔甲魚科的曙魚、煤山魚屬,則構成一個新的單系類群“曙魚科”。
中科院古脊椎所科研人員介紹,中華盔甲魚科屬于盔甲魚類群“張家界動物群”中的“中華盔甲魚—修水魚組合”,是真盔甲魚目中最原始的類群,能夠為解決脊椎動物從無頜向有頜轉變過程中有頜類關鍵特征的演化提供化石證據。此前,由于中華盔甲魚科的化石材料存在大量形態學特征的缺失,使得這一類群的單系性一直以來存在爭議,這次江西志留系發現的中華盔甲魚科新材料,則填補了該特征缺失的空白。
江西志留系的中華盔甲魚類新材料保存了完好的側線系統,深入的形態學研究表明,中華盔甲魚類的側線系統由4條縱行干管和3-8條橫向聯絡管相互交叉在頭甲背面形成格柵狀分布,可能反映出脊椎動物側線系統的祖先狀態。同時,盔甲魚亞綱的系統發育分析表明,中華盔甲魚科成員均具有2條以上中橫聯絡管,可作為其獨有的自近裔特征,具有重要的系統分類意義。
盔甲魚類的生活環境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近岸的濱海環境,而江西修水西坑組中華盔甲魚類新材料則指示出一種低鹽度半咸水的近海環境,可能是由于大量淡水從附近河流注入而導致鹽度降低,研究表明盔甲魚的生態空間可能在約4.3億年前的志留紀早期就已向大陸盆地擴展。
這一中華盔甲魚類新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極大豐富了中華盔甲魚科的形態學特征,基于這些新特征所進行的系統發育分析,厘清了長期以來懸而未決的真盔甲魚目系統分類問題。該成果的兩篇論文,近日已分別獲專業學術期刊PeerJ雜志和古脊椎動物學報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