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經廣泛推薦,專家評議,中國海洋學會聯合中國太平洋學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和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評選出了“2018年度中國十大海洋科技進展”。
1 北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減弱導致全球表面增暖加強
北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變異對大洋熱鹽環流和全球氣候變化有著顯著影響。以往研究指出古氣候背景下AMOC減緩會導致北半球甚至全球氣候變冷。但最新觀測數據分析結果表明,在溫室氣體持續排放、溫室效應持續增強的背景下,AMOC減緩會減少向深層海洋輸送的熱量,使得溫室效應聚集的熱量駐留在海洋表面,加熱大氣,從而加劇氣候變暖。這一發現是對AMOC影響全球氣候變化作用的重要補充和完善,揭示了人類活動對氣候系統自然變率的調制作用,為了解大洋熱鹽環流變異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物理機制、提升氣候模式的預測能力提供了科學依據。
2 我國科研人員證實南大洋環狀模對南大洋表層酸化速率具有明顯的調控作用
南大洋是吸收人為產生CO2最多的海域,同時也是最易發生酸化的海域之一。作為南半球海洋氣候變化主要模態的南大洋環狀模(SAM)對南大洋酸化究竟有何影響,一直沒有定論。該研究發現SAM對南大洋表層酸化速率具有明顯的調控作用,且具有緯向差異性。在SAM增強時期的南半球夏季,極區海洋酸化速率明顯快于單純由大氣CO2濃度增加所致的酸化速率,而在亞南極區情況則相反。研究成果于2018年8月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該研究填補了國內對南大洋海洋酸化速率研究的空白,在國際上首次證實了SAM對南大洋表層酸化速率具有明顯的調控作用,大大提高了對南大洋酸化機制的認識,為預測南大洋碳吸收和評估其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3 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示南海擴張期地幔組成本質
中國南海是新生代以來海底擴張形成的深水盆地。然而,關于南海海盆巖石基底的組成、下部軟流圈地幔的性質、以及導致海盆打開動力過程的“神秘面紗”尚未揭開,或存在很大爭議。
我國科學家首次對南海擴張期洋殼玄武巖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該研究認識到南海在擴張期存在一個印度洋型的軟流圈地幔。南海東、西兩個次海盆基巖組成存在很大差異,體現了南海兩個次海盆地幔經歷了不同的演化歷史。南海海底擴張過程中,其下部地幔化學組成受到地幔柱和拆離陸殼的雙重影響。
該成果是中國科學家主導并聯合美、澳科學家完成,并于2018年度發表在國際地學權威期刊《地球與行星科學通訊》。
4 我國首艘自主建造極地破冰船下水
我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于2018年9月10日在上海下水,標志著我國極地考察現場保障和支撐能力取得新突破。船舶設計船長122.5米,船寬22.3米,吃水7.85米,設計吃水排水量約13990噸,航速12節~15節,續航力2萬海里,自持力60天,載員90人,能以2節~3節航速在冰厚1.5米+0.2米雪的環境中連續破冰航行。
“雪龍2”號滿足無限航區要求、具備全球航行能力,能夠在極區大洋安全航行,并采用了國際先進的船艏船艉雙向破冰設計,具備全回轉電力推進功能和沖撞破冰能力。該船裝備了國際先進的海洋調查和觀測設備,實現了科考系統的高度集成和自洽,是我國第一條獲得中國船級社頒發智能符號的極地科考船,是我國開展極地海洋環境與資源研究的重要基礎平臺。“雪龍2”號預計于2019年7月駛往北冰洋,正式開始“服役”。
5 中國首次成功完成深海多金屬結核采集系統500米海試
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深海關鍵技術突破“三步曲”。開發利用深海海底資源對于保障我國戰略資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在國家的持續支持下,中國深海采礦技術團隊開展了深海多金屬結核采集系統的研發工作。經過多年潛心鉆研,2018年6月,深海采礦技術團隊在我國南海成功完成了深海多金屬結核采集系統的500米深海試,全面考核了采礦車海底行走和海底作業等39項技術指標,最大作業水深514米。采礦車最大行駛速度為每秒1.31米,單次連續行駛距離2881米,實現了按預定S和☆形路徑作業的自主控制。
該項工作具有我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標志著我國深海采礦技術首次由陸地試驗走向海洋。
6 首顆中法海洋衛星發射成功
中法海洋衛星是中國和法國聯合研制的一顆海洋觀測衛星,中方提供新型體制的旋轉波束扇形掃描散射計,法國提供波譜儀,雙方各自建立地面應用系統開展應用與研究。衛星通過風浪聯合觀測,同步獲取全球海面波浪譜、海面風場、南北極海冰信息。該衛星于2018年10月29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國家主席習近平同法國總統馬克龍互致賀電,祝賀中法海洋衛星發射成功。
該衛星是中國航天史上第一次同先進宇航國家開展的系統層面、全流程的航天與海洋合作最新成果,首次實現全球大面積海風和海浪同步聯合觀測,風場產品空間分辨率12.5公里,達到同類載荷領先水平。該衛星將在全球海洋環境監測、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7 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成功實現水上首飛
2018年10月20日上午8時51分,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以下簡稱AG600)001架機在湖北荊門漳河水上機場起飛,9時05分在水上機場安全降落,圓滿完成水上首飛重大試驗。
AG600成功首飛是繼我國自主研制的大型運輸機交付列裝、C919大型客機首飛之后,我國航空工業自主創新取得的又一重大科技成果。AG600具備執行森林滅火、水上救援等多項特種任務能力,可以滿足執行海洋環境監測、資源探測、島礁補給、海上安全保障等任務的需要。該型飛機的成功首飛,對提升國產民機產品供給能力和水平,促進我國應急救援體系和自然災害防治體系航空裝備建設的跨越式發展,為“一帶一路”提供海上航行安全保障和緊急支援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8 我國自主品牌深海作業級潛水器首次聯合探查“海馬冷泉”取得重大科學進展
2018年4月,我國科學家使用自主研發的“海馬”號遙控潛水器(ROV)和“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HOV)在南海北部陸坡西部的“海馬冷泉”開展了聯合科考,創造了多項深海作業新記錄,標志著我國深海綜合科考能力邁上了新臺階。兩臺4500米作業級潛水器充分發揮了各自的功能優勢,首次發現多個海底甲烷噴口,開展了甲烷礁鉆探、冷泉特征生物取樣、噴口流體采樣和原位實驗,為后續海底冷泉系統發育演化機制以及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和生態環境效應研究取得的重大進展提供了大量樣品和探查數據。此次聯合科考是我國深??茖W研究與自主研發技術裝備應用緊密結合和相互促進的積極成果,是國家863計劃與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研發的大型深海技術裝備開放共享的成功典范。
9 圓滿完成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
“向陽紅01”船歷時263天,行程38600海里,跨越印度洋、南大西洋、整個太平洋,圓滿完成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學考察,取得了多項突破性成果。
深化認識了印度洋和東南太平洋富稀土沉積的分布范圍及成礦規律;摸清了南大西洋熱液硫化物的分布范圍和規律;首次在南極發現海底熱液與冷泉并存現象;新開辟了南奧克尼群島避風錨地;首次在南極海域的海水中發現了微塑料;實現了資源、環境、氣候三位一體的高度融合,為進一步探索海洋奧秘、拓展海底資源的探查空間、深入開展海洋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作用以及最新全球海洋環境熱點問題研究積累了豐富的資料。
10 中國第一條海上沉管隧道工程—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建成通車
珠澳大橋島隧工程包括2個10萬平方米的外海人工島和一條6.7公里的海底深埋沉管隧道,是整個大橋的控制性工程。同時,也是我國建設的第一條外海沉管隧道,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和世界上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
2018年10月23日,集橋、島、隧于一體的港珠澳大橋順利通車。7年的建設過程中,攻堅克難,開創了沉管隧道“最長、最大跨徑、最大埋深、最大體量”4項世界紀錄,取得了半剛性沉管新結構、整體式主動止水最終接頭新方案、外海沉管安裝等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技術。
國外隧道知名專家評價,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超越了之前任何沉管隧道項目的技術極限。(孟凡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