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上午,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與科睿唯安在北京聯合向全球發布了《2018研究前沿》報告和《2018研究前沿熱度指數》報告。
中科院副院長張濤出席會議并致辭。張濤指出,我國要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和建成世界科技強國,必須在全面推進科技創新過程中突出強化基礎研究,在前瞻性基礎研究和引領性原創成果上取得重大突破,在開辟新的科學領域方向、構建新科學理論體系上作出重大貢獻,成為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
“我國科技發展已經進入到新的階段,要實現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如何準確地把握未來科技方向和重點是我們面臨的關鍵問題?!睆垵硎尽榇耍锌圃簡恿艘幌盗兄卮罂萍贾菐煅芯宽椖?,組織院內外研究力量,從世界科技前沿、國家重大需求出發,前瞻分析中國未來可能影響世界發展格局的重大前沿科技突破,服務國家科技創新戰略布局。
《2018研究前沿》報告遴選展示了10個高度聚合的大學科領域中的100個熱點前沿和38個新興前沿。較為客觀地反映了相關學科的發展趨勢,并有效覆蓋了近年獲得諾貝爾獎的研究領域。
如臨床醫學的“PD-1/PD-L1抑制劑治療非小細胞肺癌和腎細胞癌”研究前沿是剛剛獲得2018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的成果的研究領域,“引力波和黑洞的探測與模擬”也與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研究主題密切相關。
《2018研究前沿熱度指數》評估了世界主要國家在上述前沿領域中的研究活躍程度。報告顯示,美國、中國、英國和德國在這些前沿領域研究最為活躍。在十大學科領域的100個熱點前沿和38個新興前沿中,美國研究前沿熱度指數排名第一的前沿有82個,中國排名第一的前沿數為32個,英國和德國僅有4和6個前沿排名第一。
中國十大學科領域的發展多領域隆起,但仍有洼地。在化學與材料科學領域和數學、計算機科學和工學領域兩個領域最為活躍;在農業、植物學和動物學領域、生態與環境科學領域和地球科學領域等三個領域的部分前沿表現相當活躍;臨床醫學領域中國相較于去年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跟跑”腳步加快;天文學與天體物理領域的活躍度表現仍明顯不足。
據了解,中科院相關研究團隊從2014年開始與科睿唯安合作,通過大數據和文獻計量分析方法,聚類揭示基礎科學領域的年度熱點前沿和新興前沿,并加入分析和解讀,發布《研究前沿》年度研究報告,在我國科技界和社會上引起積極反響,并得到了國際科技界的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