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海海域,土壤樣品中微塑料豐度平均約為每300克6.26個,海水樣品中平均為300立方米3.73個。”近日,中國科學技大學科考隊公布了這一最新科考成果。這是全國范圍內首次由大學生社團完全獨立組織策劃的海洋微塑料科考活動,也是國內首次向公眾發布南海海域微塑料分布數據。
這一組枯燥的數字你可能看不懂,卻是中國科大科考隊前后籌劃半年,并遠赴海南進行海洋生態科考的結果。8月11日,科考隊員回到合肥后,將帶回的樣品經過35輪實驗及比對,不久前才正式公布了這一結論。
9月初,我國科學家在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從大洋深處4500米帶回的海洋生物中檢測出微塑料。微塑料廣泛存在于水環境中,人的肉眼無法識別,被稱為“水中PM2.5”。中國科大科考隊在科考之初就已及時、敏銳地關注到這個問題。經過20多次討論修改,最終敲定38頁可行性報告。通過體能、知識等各項準備,11人團隊在今夏奔赴海南,由祖國最南端向北分別探訪三沙、三亞和海口市的三島四灣,歷時兩周完成土壤與海水采樣。
據介紹,他們在實驗中觀察到微塑料表面具有粗糙、多孔等特點,這種變化會使微塑料表面積增大,從而可能增加對污染物的吸附力。通過分析海口市三個海灣的微塑料豐度和城市用地規劃,他們發現,人口密集、生活垃圾較多的地區土壤微塑料豐度也較高,由此猜想較工業廢棄物而言,生活垃圾更可能是導致微塑料豐度上升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