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在線發表了中國海洋大學蔡文炬教授、吳立新院士等人合著的題為《全球氣溫1.5℃增暖穩定后極端厄爾尼諾事件發生頻率持續增加》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認為,雖然全球氣溫已經穩定,但赤道太平洋的溫躍層仍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異常加深狀態,致使赤道東太平洋的增暖大于赤道外區域,造成海溫經向梯度漸弱,這恰恰是導致極端厄爾尼諾事件多發的主要原理之一。
去年4月,全球17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共同簽署了氣候變化問題《巴黎協定》,承諾將全球氣溫升高幅度控制在2℃范圍之內,理想目標是控制在1.5℃之內。有研究指出,全球增暖控制在1.5℃可以使2℃情境下的極端高溫事件發生頻率減小50%,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小極區冰架融化的速度。
但是,中國海洋大學的蔡文炬團隊研究發現,即使全球增暖控制在1.5℃之內,極端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頻率仍會持續增加,人類社會依然面臨氣候變化帶來的巨大影響。在全球氣溫1.5℃增暖穩定后,極端厄爾尼諾事件發生頻率仍會持續增加至少40%。即使在2050年以后的100年里,極端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頻率依然呈顯著上升趨勢。
厄爾尼諾現象的基本特征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溫異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漲,并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動。它使原屬冷水域的太平洋東部水域變成暖水域,引起海嘯和暴風驟雨,造成一些地區干旱,另一些地區降雨過多的異常氣候現象。極端厄爾尼諾事件以西太平洋暖池和大氣對流活動中心的向東極大擴展為主要特征,并伴隨在冷而干的赤道東太平洋上空降雨量急劇增大的現象,不僅對全球天氣形態具有嚴重破壞性,還對全球生態系統、農業生產、洪澇災害以及其他極端天氣事件具有深刻影響。
據悉,此次發表的研究成果由中國海洋大學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蔡文炬教授,吳立新院士,林霄沛、陳朝暉教授,甘波瀾副教授等共同完成。自2014年以來,該團隊已在《自然》等期刊發表了一系列有關全球變暖對極端厄爾尼諾/南方濤動事件、極端印度洋偶極子事件影響的原創性成果,在海洋與氣候變化研究領域形成了具有重大國際顯示度的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