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半年持續跟蹤,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工作人員完成黃海、東海金潮衛星遙感監測任務,共計發布金潮衛星遙感監測通報58期。這是我國首次針對馬尾藻這一大型褐藻開展業務監測。
金潮是由漂浮狀態的馬尾藻暴發性增殖引起的海洋生態現象。金潮暴發會引發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對沿海城市旅游、近海漁業等生產生活造成不利影響。
2016年12月底,江蘇海域突發金潮災害,漂浮馬尾藻的堆積導致南通、鹽城海域的紫菜筏架大面積垮塌。受江蘇省海涂研究中心的委托,監測中心啟動南黃海金潮衛星遙感跟蹤監測及溯源,每日開展衛星數據檢索和數據處理,一旦監測到馬尾藻則立即提取災情信息,編制并發布金潮衛星遙感監測通報。本輪監測一直持續到今年2月末江蘇海域金潮消亡,期間共發布南黃海馬尾藻衛星遙感監測通報34期,累計監測到的馬尾藻分布面積超過3萬平方公里,單次最大分布面積達7700平方公里。
在跟蹤南黃海金潮過程中,監測人員于2月9日在東海海域也發現了大面積馬尾藻。東海金潮最大分布范圍南起臺灣海峽北口,北至江蘇南通海域,最遠可達韓國濟州島海域。截至6月初,共計發布東海海域金潮衛星遙感監測通報24期,累計監測到的金潮分布面積近20萬平方公里,單次最大分布面積逾6萬平方公里。此外,根據歷史遙感監測結果發現,2015年以來的漂浮馬尾藻發現頻次和分布面積均呈大幅上升態勢,這預示著繼綠潮之后,金潮將成為另一個可能對我國沿海地區造成巨大影響的生態災害。
此次衛星遙感監測初步揭示了漂浮馬尾藻時空分布規律,為今后應對馬尾藻災情提供了決策依據。監測中心將繼續開展金潮水體光譜特征及暴發機制等相關研究,為管理部門提供精細化監測預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