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中國海洋報》記者從寧波市海洋與漁業局獲悉,21日,浙江省海洋環境監測預報中心、寧波市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對漁山、南韭山發生赤潮海域跟蹤監測,結果顯示,南韭山西部海域赤潮面積減至約20平方公里,漁山列島至檀頭山海域約為280平方公里,水體均呈淺褐色。兩海域赤潮優勢種也較前兩日有變化,均轉為米氏凱倫藻(有害),前兩日為優勢種的短裸甲藻屬(有毒),密度已低于赤潮發生基準密度。現場未發現魚貝類死亡現象。
寧波市漁業環境與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出具了第一批赤潮區域8個批次海水貝類(2個來自市場的野生海水貝類,6個來自赤潮區域的野生海水貝類)的檢測結果:均未檢出腹瀉性貝類毒素和神經性貝類毒素;檢出微量麻痹性貝類毒素,但小于國家限值標準。
鑒于漁山列島海域目前水溫為23.8℃左右,適宜米氏凱倫藻生長,有關專家判斷,赤潮還將持續一段時間。寧波市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將繼續跟蹤監測赤潮發展趨勢。寧波市漁業環境與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計劃每天采集5類常見海產品,及時通報檢測結果。鏈 接:米氏凱倫藻是我國海域常見的赤潮甲藻,能分泌溶血性毒素和魚毒素,其引發的赤潮為有毒赤潮。對人體而言,米氏凱倫藻的毒性較短裸甲藻的毒性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