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蘇省政府批準發布實施《江蘇省海洋生態紅線保護規劃(2016年~2020年)》,對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實施最嚴格管控”,將重要、敏感、脆弱的海洋生態系統納入海洋生態紅線范圍。
分區分類制定管理措施
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夏前寶表示,從2015年開始,省海洋與漁業局組織規劃編制。經過反復論證的《規劃》發布實施,標志著江蘇正式對海洋生態紅線區進行制度化管理。
根據海洋生態紅線區、江蘇大陸自然岸線和海島岸線的不同類型特點,《規劃》分區分類制定了管控措施。在禁止類紅線區,禁止任何形式的開發建設活動;在限制類紅線區,實行區域限批制度,嚴格控制開發強度,禁止圍填海和采挖海砂,不得新增入海陸源工業直排口,控制養殖規模。納入紅線管控的大陸及海島自然岸線,禁止實施可能改變或影響岸線自然屬性的開發建設活動。強化紅線區污染物排海管控與削減措施,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對已遭受破壞的海洋生態紅線區,落實整治措施,恢復原有生態功能。“該禁止必須禁止,有限開發就是有限開發,可開發區域要依法使用開發,各地必須嚴格執行規劃。”夏前寶坦言,“這是我省實施的最嚴格海洋管控。”
整修受損岸線和海島
江蘇有26個海島,根據《規劃》,將對連云港、射陽、濱海、響水等沿海侵蝕性岸線進行生態整治修復,落實秦山島、竹島、連島、羊山島、興隆島、永隆沙等海島整治修復項目,建設生態島礁,修復受損島體,促進生態系統的完整性,提升海島綜合價值。
“海洋生態治理好了,才能恢復美麗的海岸線和海島。”夏前寶介紹,江蘇海州灣海洋牧場示范區生態漁業建設工程,將開展漁業資源增殖放流與人工魚礁建設,加強陸源污染物排海監管,發展生態漁業、循環漁業和綠色漁業;鹽城、連云港岸線整治工程,將侵蝕性岸線等重點岸段的整治修復、秦山島和連島砂質性岸灘的保護、親水性岸線建設納入《規劃》;種植檉柳、蘆葦、堿蓬,修復濱海淺灘濕地;秦山島、羊山島、連島、竹島等海島保護,將開展生態整治修復工程,恢復受損海島的地形地貌和生態系統。
確保“兩個保有率”達標
到2020年,全省海洋生態紅線區面積占江蘇管轄海域面積的比例力爭達到27%以上,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達37%以上,海島自然岸線保有率達35%,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達41%。大陸自然岸線、海島自然岸線兩個保有率必須達標,生態紅線區面積、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必須確保。
夏前寶說:“通過將脆弱的海洋生態系統納入紅線范圍,建立海洋生態紅線制度,江蘇把依法用海、生態用海提高到一個新高度。”
江蘇將重要、敏感、脆弱的海洋生態系統納入海洋生態紅線區管轄范圍并實施強制性保護和嚴格管控。有度有序利用海洋自然資源,構建科學合理的海洋生態安全格局、自然岸線格局。穩定自然岸線保有率,建立順岸式圍填海岸線占用補償機制,確保順岸式圍填海形成的新增岸線長度不少于占用長度。引導離岸、人工島式圍填海,加強岸線分級分類管理。開展海洋生物多樣性普查,建立健全省海洋生物多樣性信息庫,開展海洋外來入侵物種防控。
目前,該省正在加緊編制《江蘇省海洋生態紅線實施監督管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