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國家海洋局正在建設的“全球海洋立體觀測網”。納入“海洋重大工程”的“全球海洋立體觀測網”,就是要集合海洋空間、環境、生態、資源等各類數據,整合先進的海洋觀測技術及手段,實現高密度、多要素、全天候、全自動的全球海洋立體觀測。“它將在海洋經濟發展、海洋科學研究、海洋防災減災、海洋污染防治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等多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國家海洋局預報減災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中國海洋報3月15日消息,海洋觀測為海洋生態保護、海洋防災減災、應對海洋氣候變化、保障海洋經濟安全、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等方面提供重要技術支撐。聯合國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于1993年牽頭組織和實施了全球海洋觀測系統計劃,目前已發展為13個區域性觀測系統和多個專題觀測計劃。在此計劃引領下,全球海洋觀測能力穩步增強。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目前已基本擁有包括海洋站(點)、雷達、海洋觀測平臺、浮標、移動應急觀測、志愿船、標準海洋斷面調查和衛星等多手段的海洋觀測能力,形成了以覆蓋近海為主的中國近海海洋觀測網。此外,通過衛星遙感觀測和科考調查逐步向大洋、極地區域拓展,初步具備了全球海洋立體觀測能力。
隨著海洋強國建設的不斷推進,進一步提升我國的全球海洋觀測能力顯得越來越重要。國家“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統籌規劃國家海洋觀(監)測網布局,推進國家海洋環境實時在線監控系統和海外觀(監)測站點建設,逐步形成全球海洋立體觀(監)測系統,加強對海洋生態、洋流、海洋氣象等觀測研究。
“建設中國的‘全球海洋立體觀測網’是大勢所趨,刻不容緩,既是建設海洋強國的必然要求,也是參與全球治理的大國責任,將進一步服務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夯實海洋事業發展的基礎。”預報減災司相關負責人表示。
“根據我國海洋觀(監)測事業發展需求,全球海洋立體觀測網初步設計為國家海洋觀(監)測系統和全球海洋觀(監)測能力建設兩大部分,并開展配套的數據傳輸、服務、綜合保障能力建設。”預報減災司相關負責人說。
這位負責人介紹,國家海洋立體觀(監)測系統將由海洋站網、海洋雷達站網、浮標網、海底觀測網、標準海洋斷面、海洋生態監測點網、衛星海洋觀(監)測系統、志愿船隊、剖面漂流浮標網、漂流浮標網和海洋機動觀(監)測系統組成,主要覆蓋我國管轄海域,具有高密度、多要素、全天候、全自動的海洋立體觀(監)測能力。
全球海洋觀(監)測能力建設將積極參與國際計劃,覆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近岸近海和南北極等海域。具體包括: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合作建設和維護海上絲綢之路沿線觀(監)測系統,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為沿線國家提供海洋環境保障服務;與“雪龍探極”“蛟龍探海”等重大工程互相銜接、互相支持、互相保障,集成成果,提升極地和深海深淵探測能力。此外,還計劃建成太平洋和印度洋觀(監)測系統,進一步參與國際觀測計劃和數據共享,與國際社會共同建設和維護覆蓋太平洋和印度洋重點關注區的長期觀(監)測系統,提升對大洋環流、臺風生成和傳播、厄爾尼諾/拉尼娜現象、印度洋季風、海洋酸化等重要海洋、氣候和環境變化過程的實時監測和預測能力。
近年來,國家海洋局高度重視全球海洋立體觀測網建設工作。通過這項重大工程的實施,使我國在全球范圍內的海洋立體觀測能力有效提升。目前,國家海洋局正組織相關的建設方案論證,并啟動了部分前期建設工作。
“下一步,將通過完善海洋站點布局,形成一站多能、標準規范的海洋站觀(監)測體系和一中心多基地的離岸保障管理體系,為全面推進全球海洋立體觀測網建設和運行管理打下堅實的基礎。”該負責人表示。
同時,通過積極參與和拓展國際海洋觀測計劃,加強國際多邊和雙邊合作,全面提升與我國關系密切的沿線國家近岸近海和南北極區的觀測能力。進一步滿足海洋經濟發展、海洋權益維護、海洋防災減災、海洋污染防治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等多方面對海洋觀測和監測的需求,促進海洋科學研究,提升我國認識海洋、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的能力。(來源:中國證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