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海藻種質庫科研團隊與日本北海道大學教授Yotsukura合作,首次對中國栽培和野生的海帶群體進行了溯源研究,初步證實我國海帶群體來源于日本北海道。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藻類學研究》。
研究團隊利用高多態性微衛星(SSR)標記對我國代表性栽培和自然海帶群體以及俄羅斯、韓國、日本北海道的代表性自然群體進行了比較。發現我國群體的等位基因數、私有等位基因數、雜合度等參數顯著低于日本群體。同其他群體相比,我國的海帶群體和日本群體的遺傳距離最近,呈現了明顯的奠基者效應。
關于我國海帶的來源,現在被普遍接受的觀點是:“海帶不是我國的土著種,是1927年從日本北海道的函館引入到中國大連,并逐漸擴散到煙臺、青島等地。”但這種觀點缺乏確鑿的實驗生物學證據,該成果為我國海帶溯源研究提供了科學依據。該成果發表于《應用海藻學》,第一作者是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單體鋒。
同時,科研團隊還對我國北方海帶主要栽培品種(系)進行了系統的分子遺傳分析,從分子水平揭示了目前我國北方地區的主流海帶品種存在名字使用不規范、品種界限模糊、品種混雜等現象,這為未來制定海帶良種產業化的發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信息。(來源: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