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國際婦女節來臨之際,中國水科院機關漁業遙感野外科學考察團隊、珠江所水產病害與免疫研究室被授予“全國巾幗文明崗”榮譽稱號。

院機關漁業遙感野外科學考察團隊長期從事漁業遙感科學與技術應用。團隊積極響應黨中央生態大保護號召,承擔長江、西藏、西北等重要水域調查中的“全流域水域生境及魚類棲息地遙感調查任務”,為構筑邊疆綠色生態長城添磚加瓦。他們發揚“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的精神,近5年來野外科考調查總行程3萬余公里,年均野外調查時間70余天,足跡遍布西藏、新疆、甘肅、青海等偏遠和高海拔區域,獲取了覆蓋雅魯藏布江、西藏拉薩河流域、甘肅疏勒河流域和黑河流域、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和伊犁河流域,以及青海湖、臺特馬湖、博斯騰湖等重要水域的魚類監測數據及生境地面調查數據,獲得多項科研成果。團隊中5名女性成員吃苦耐勞,不畏艱險,勇敢面對泥石流、滑坡等突發災害,沉穩應對車輛故障被困西藏無人區的事故,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珠江所水產病害與免疫研究室在科技支撐、精準扶貧、新冠疫情時期復工復產等工作中充分展示新時代女性“巾幗不讓須眉”風采,貢獻了巾幗力量,榮獲2020年度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先進黨支部。團隊2020年完成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下達的385個監測樣品和60個寄生蟲樣品檢測任務,為政府制定疫病監測計劃提供了重要依據。多次到韶關等粵北貧困山區開展科技扶貧,提出創新山區草魚養殖模式、增加藕魚綜合養殖試點、加強水產健康生態養殖技術培訓和幫扶以及發展休閑漁業等建議,為創建地方特色品牌提供技術支撐。新冠肺炎暴發后,及時向廣東省科技廳提出了《廣東水產重大疫病防控生物安全情況及對策建議》,積極應對“龜類可能是將新冠病毒傳播給人類的潛在中間宿主”等給水產養殖業帶來不良影響的輿論,編寫科普性文章12篇,并通過《中國水產》等水產主流媒體和公眾號為產業發聲,宣傳和指導病害防控實際工作,指導復工復產,獲得了農業農村部于康震副部長的高度肯定,
近年來,中國水科院婦女干部職工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發揚“自尊、自立、自信、自強”的精神,信念堅定,作風頑強,工作中敢作為,建新功,為“三農”事業和院“一流院所、兩個中心、三個基地”貢獻巾幗力量,真正發揮了“半邊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