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目前行業關注的水產主導品種培育、重大疫病防控、水產品質量安全、水產健康養殖和水生生物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等重大技術問題,南海水產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所”)積極組織全所優勢力量,開展重大科技攻關,相關科研項目達177項,合同總經費6900萬元,通過不懈努力,現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一、以斑節對蝦和馬氏珠母貝為主要對象,進行的加強水產主導品種的良種選育,工作取得了突破:斑節對蝦快速生長群體選育到子三代,生長速度大約提高了8%;建立了5個不同地理群體馬氏珠母貝核心育種群體,選育出了3個馬氏珠母貝新品系;以RAPD、微衛星、RFLP、AFLP以及DNA序列分析等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為基礎,篩選建立了3種南美白對蝦的種質檢測分析方法。
二、漁業標準化研究工作,為漁業標準的制定和宣傳發揮了巨大作用。作為廣東省漁業標準化技術歸口單位,積極參與廣東省質量安全監督與突發事件處理、政策建議、培訓、宣傳等工作,目前承擔相關標準化研究項目34項。
三、水產品質量檢測和監測工作成效明顯,為保障上市水產品食用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出色完成了農業部下達的六城市水產品藥殘監控、廣東省水產品質量安全監控,廣東省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產品認證檢測等階段性任務;在國內首次提出了以水質和養殖貝類中大腸菌群為指標的貝類劃型模式,在廣東省陽江市程村海陵灣貝類養殖場建立了國內第一個海區劃型試點,為我國海區貝類管理和養殖區全面劃型發揮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四、水產養殖環境調控技術取得新進展,為水產品質量安全控制提供了重要技術保障。初步建立了對蝦養殖池塘優良微藻藻相構建技術、基于質量安全的對蝦營養免疫調控技術和集約化對蝦養殖廢水生態處理技術,提高了水產健康養殖水平。
五、抗風浪網箱集約化養殖技術試驗示范取得明顯成效。深水網箱養殖卵形鯧鲹終末平均體重比傳統網箱養殖卵形鯧鲹高75%,特定生長率比傳統網箱養殖卵形鯧鲹高23%,飼料系數比傳統網箱低,集約化程度比傳統網箱平均高15倍,海域節約2.5倍;在南海構建了我國首個包括GIS、養殖種類、箱型結構在內的深水網箱數據庫,有望在未來擴展至全國范圍,創制深水網箱養殖自動控制技術與裝備,目前已完成了智能水下洗網機、水下遠程監視系統、AM起網機械人、遠程自動投餌等裝備的樣機制作,開發了目標識別不間斷活魚捕撈技術與裝備,實現集魚、規格分選和連續起捕,為深水網箱精準養殖奠定基礎;首創國內160米周長超大型深水網箱,突破了普通深水網箱的設計理念,為構建海洋牧場創造必要條件。
六、中越北部灣漁業資源聯合調查評估,有力支撐了中越漁業協定實施管理。我所從2005年起開始承擔“中越北部灣共同漁區漁業資源聯合調查”任務,現已先后完成7個航次共357站次調查任務,獲得調查數據4萬多個,為漁業管理部門了解北部灣漁業資源狀況和變動趨勢提供了最新的數據資料,為《中越漁業協定》實施期間的北部灣漁業產業結構調整及各項漁業管理措施的實施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
七、“海洋貽貝觀察”體系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取得重大突破。借鑒國際“貽貝觀察”體系的先進模式,立足于我國經濟和技術條件,針對我國近岸海域的實際污染問題,建立了具有我國特色的“海洋貽貝觀察”技術體系,為我國近岸海域生態環境質量監測和評價提供了一種先進、適用的污染監測與研究技術體系,提高我國海域污染監測領域的技術水平。
八、初步評價了人類活動對海域生物資源的影響狀況。以大亞灣為典型,完成了基于GIS的環境質量綜合評價模型;構建了基于指標體系、管理目標、指標權重和評價方法四個模塊組成的海灣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模型;根據生態系統健康綜合指數,建立了海灣生態系統健康狀態六級評價指標體系,為科學評價人類活動對海灣生態系統產生的影響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九、積極開展人工魚礁生態增殖及海域生態調控技術研究示范,為海洋生物資源增值提供科技支撐。首次完成了重點生態調控區漁業資源聲學調查評估和海流聲學多普勒流速流量剖面儀定點調查,重點生態調控區及附近海域12站的生態環境與漁業資源拖網調查評估,為全面、深入開展南海區各項人工魚礁關鍵技術的研究積累了重要基礎數據資料。
十、積極開展資源環境監測和工程建設對漁業資源及珍稀瀕危水生生物的影響評價,為水生生物資源養護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組織開展漁業資源與環境常規監測,完成南海北部海域5個航次253個站位監測任務,獲得和錄入數據 85萬個。完成南海北部近海、重點海灣和重點養殖區51個站位監測任務,獲得和錄入數據1900多個。監測結果為掌握漁業資源與環境的動態變化積累了寶貴的資料。在港澳珠大橋及沿海工程建設,期間積極開展工程建設對漁業資源及珍稀瀕危水生生物的影響評價,參與南海區水產自然保護區建設、人工魚礁建設、水產資源增殖放流、中華白海豚保護等公益性工作。
十一、積極開展海水養殖環境綜合修復技術研究,為海灣高效、持續、綜合利用提供科學基礎。針對廣東沿海典型的海水養殖區域池塘對蝦養殖、魚類網養殖和貝類吊養這三類主要海水養殖類型,并據三種養殖類型不同的養殖水域漁業生態環境退化特點,以"養殖自身污染源頭控制~養殖過程生態環境中間調控~退化養殖生態環境終端治理"為主線,圍繞養殖生態環境"自身污染"預警指標體系、養殖容量、養殖生態環境調控技術和退化養殖生態環境終端治理技術開展研究,提出適合的養殖生態環境"自身污染"預警指標,建立適合的以養殖生態環境"自身污染"預警指標為限制的養殖容量模型,優化生態多元化立體養殖調控模式,集成養殖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修復技術。
十二、全面推進漁業科技入戶工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以優勢水產品和優勢產區為重點,以科學研究成果成熟技術為基礎,以推廣主導產品、主推技術和實施主體培訓為關鍵措施,建立了科技人員直接到戶、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長效機制。上半年,組織實施了漁業科技入戶粵東行、漁業科技下鄉、轉產轉業漁民培訓和漁業技能鑒定等大型活動共12次,派出科技人員100多人次,走訪養殖農戶32次,扶持示范戶300多戶,培訓漁民6500人次,發放科技資料1230多冊;開展轉產轉業技術培訓18期,接受培訓1500人次,發送培訓資料5000多份,有力推動了我所漁業科技入戶工作向縱深發展,為實現漁業增效、漁民增收,水產養殖增長方式轉變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