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組織專家,在廣州市對南海所賈曉平研究員主持的廣東省科技興海項目“廣東近岸海域漁業資源及其生態環境動態評估”進行了驗收。
該項目于2004年立項,通過研究,全面系統調查了廣東海門灣、北部灣、碣石灣、大亞灣、紅海灣、柘林灣、雷州灣、鎮海灣、海陵灣、博賀港、韓江口、伶仃洋、黃茅海等12個河口及海灣漁業資源及生態環境現狀,分析和預測了漁獲在10%以上的主要漁業經濟種類資源的利用程度、開發水平及變化趨勢。
以大亞灣為例,查明了海灣漁業生態系統食物網的基本結構和食物網關系、主要營養通道的能量流動/轉換途徑和定量關系,指明了15個功能組的營養級、生物量、生產量和能量在各功能組之間的輸入和輸出。生產者從第Ⅰ營養級到第Ⅱ營養級的轉換率為6.8%,總能量傳遞效率為8.9%。以北部灣為例,應用了漁業生態系統Ecopath模型,比較了北部灣不同時期漁業生態系統的特征、能流效率、物質循環特征、營養流分布等方面的差異,闡述了北部灣漁業生態系統在生態環境和捕撈脅迫下的結構和功能的變化;同時利用Ecosim動態模擬功能,探討了北部灣漁業生態系統對捕撈和環境脅迫的應激機制。同時,從漁業資源增殖放流、人工魚礁建設及海洋牧場構建等方面,提出了廣東近岸海域漁業資源養護與管理策略。
項目實施期間,先后發表論文50篇;培養博士研究生4名,碩士研究生14名。項目完成合同規定的各項指標,驗收專家組一致同意通過項目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