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局組織專家在廣州對南海所完成的“對蝦池塘環境營養和有益菌調控的藻相平衡技術”進行了鑒定。
該成果研究了3種不同對蝦池塘養殖類型在生產周期中水體、底泥的營養水平及微藻群落結構變化的規律,建立了以環境營養調控為主要措施的藻相調控技術;研究了蝦池優勢微藻—蛋白核小球藻、微綠球藻、嚙噬隱藻、綠色顫藻的生長、生態位及其環境影響因子,分析了微藻種間及與芽孢桿菌、乳酸桿菌、光合細菌的相互關系,構建了以有益菌為主要操縱措施的養殖池塘藻相調控技術;通過集成營養調控構建優良藻相和有益菌調控平衡藻相的系列技術,建立了對蝦池塘環境營養和有益菌調控的藻相平衡技術,并為相關水質改良產品的研發提供了參考依據;研究成果在高位池、灘涂土池和河口區土池等類型池塘進行了對蝦養殖示范與推廣,應用面積39400畝,增產7349.4噸,增加產值20730.1萬元,增加利稅5182.5萬元,培訓從業人員8400名,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顯著。該成果申請國家發明專利4項,其中獲授權1項;發表論文26篇,其中2篇為SCI期刊收錄;開發水質調控新產品6個。
鑒定委員會一致認為對蝦池塘環境營養和有益菌調控的藻相平衡技術總體達到國內領先,在有益菌調控池塘藻相技術方面達到國際先進,并建議進一步加大技術推廣應用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