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珠江所盧邁新研究員主持完成的廣東省農業攻關重點項目“羅非魚產業推進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通過了廣東省科技廳組織的專家驗收。
項目培育了優良羅非魚養殖品種3個,獲得鑒別不同羅非魚品種(系)分子標記8 個和一批羅非魚重要性狀相關基因序列;篩選、優化了牙孢桿菌、光合細菌、乳酸菌3種水質調控有益微生物菌株,研制出3種微生態制劑,建立了4項微生物水質調控技術;新研制出1種高效配合飼料配方,飼料系數低于1.3,飼料蛋白質效率比從1.94提高到2.36,提高了22%,磷酸二氫鈣添加量從2%降低至1%,同時使磷的消化吸收率從47%提高到78%,磷的排放率降低60%;鑒定出無乳鏈球菌為羅非魚暴發流行病病原,研制出中草藥免疫增強劑。建立了針對不同病原菌的12種診斷方法。自主研發了《羅非魚病害診斷系統》和《羅非魚病害網頁診斷系統》。開發加工新品種4種,建立新工藝5項,建成羅非魚加工示范生產線2條,建立相應的產品質量控制體系,制定產品標準和檢測方法標準3項,羅非魚加工產品附加值增加40%以上。舉辦各種技術推廣和培訓班20多期,印發各種相關資料30000份,普及農戶的健康養殖技術,保證產品的質量安全。推廣“廣特超”、奧尼羅非魚、吉奧羅非魚的推廣養殖面積98.9萬畝,總產90.3萬噸,總產值44.69億元。加工生產總值8億元,創利稅4732萬元。飼料生產產值2億元,創利稅1000萬元。創造就業崗位30萬個,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該項目成果發表論文84篇,其中SCI刊源5篇;出版著作1部;申請發明專利16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1項;制定標準規范6項。培養研究生19名,其中博士研究生2名。
項目通過集成良種選育、優良品種推廣養殖、健康養殖技術、病害防治技術、環保飼料研制及加工新工藝的開發,構建標準化、規范化的羅非魚產業技術體系,從而提升產業整體技術和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