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南海所組織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暨南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在廣州對南海所齊占會承擔的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典型海灣養殖生態系統健康評價與可持續利用機理”(編號:2009TS27)進行了結題驗收。專家組聽取了課題組的項目工作匯報,審閱了驗收材料,通過質詢和討論,認為該項目完成合同規定的各項指標,經費使用合理,專家一致同意通過項目驗收。
該項目對廣東省典型的亞熱帶養殖海灣—南澳白沙灣進行了4個航次的現場調查,對白沙灣環境特征以及不同養殖模式對環境的影響等進行了研究,并對南澳白沙灣的環境質量狀況做了評價,提出了預警因子和分機評價指標體系和方法。研究發現白沙灣的環境質量較好,海區各季節化學需氧量(COD)均低于一類海水水質標準。海區秋季和冬季的總氮(TIN)含量低于二類海水水質標準,春季和夏季均低于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總磷(TIP)在秋季和冬季均低于三類海水水質標準,春季和夏季的磷酸鹽含量均低于二類海水水質標準。水體的氮磷比較低。白沙灣海域的水質狀況較好。春季白沙灣海域的環境質量狀況為良好,夏季海域的環境質量狀況為一般。在此基礎上探討了白沙灣可持續發展的健康養殖模式,提出了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模式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的科學問題。
該項目為海灣養殖環境健康評價和探索發展環境友好型可持續海水養殖業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