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23日,5000只處于交配期的雌雄親蟹在上海寶楊碼頭水域實施人工放流,每只親蟹都印有唯一編碼的標簽和套環作標識。目前,通過監測船、監測點和漁民反饋等途徑實施監測,監測水域從寶楊碼頭延伸至九段沙,已回收一定數量的放流親蟹,其中包括抱卵蟹,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頗有價值的數據。
俗諺云:“九月圓臍十月尖,持螯飲酒菊花天。”在晉代葛洪《抱樸子·登涉》中被稱為“無腸公子”的中華絨螯蟹,當時便迅速為南渡的中原人民所接受,作為美食至今仍深受人們的喜愛。近數十年來,由于大型工程造成的水生動物洄游道路阻斷和底棲環境破壞,江河湖泊的污染,以及人類的酷漁濫捕,野生中華絨螯蟹的產量急劇下降。人工養殖的中華絨螯蟹雖然能滿足一定的市場需求,卻不可避免導致種質下降。
東海所莊平副所長主持承擔的2009年至2013年國家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長江中華絨螯蟹資源增殖放流及生態修復技術研究”課題,即致力于解決中華絨螯蟹種質資源下降的難題,形成整套增殖放流技術規程,為建立增殖放流效果評價平臺和在河口水域開展科學有效的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達到促進長江口中華絨螯蟹種質資源修復的目的。
這一課題的進展得到新聞媒體的關注。去年12月22日,莊平副所長接受《解放日報》、《文匯報》、《新聞晚報》三家媒體采訪;今年1月13日,《文匯報》第9版以《蟹媽媽產卵記》為題整版報道課題進展情況,新華網予以全文轉載。
課題的前期工作包括長江口生態環境資源調查、中華絨螯蟹繁育生物學、中華絨螯蟹適宜標記技術研究、長江口中華絨螯蟹苗種資源評估、中華絨螯蟹早期發育行為學、鹽度對中華絨螯蟹親蟹生理影響,均已完成并取得較好的成果。隨著人工放流中華絨螯蟹回收工作的有序展開,課題研究將不斷深入,有關中華絨螯蟹野外遷徙路線、在長江口的產卵場范圍以及放流生境對中華絨螯蟹生理的影響等關鍵問題都有望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