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科技部社發司組織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華東師范大學、上海海洋大學等單位9位專家對東海所主持的“十一五”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大洋漁場漁情信息應用技術系統開發”進行了項目中期檢查。
東海所所長暨課題組組長陳雪忠研究員代表課題組向與會各位專家匯報了課題立項以來的研究總體進展及存在的主要問題。課題自2008年實施以來,全面開展了西南大西洋阿根廷魷魚、西太平洋金槍魚圍網等我國七大遠洋漁場的資源環境綜合調查,掌握了漁場動態變化及漁場新特點;開展了北太平洋魷魚、阿根廷魷魚和竹筴魚等漁場的溫度、葉綠素與海流的多要素綜合疊加分析,得到了魷魚及竹筴魚新開發漁場的環境特征。利用自主研發的漁撈日志數據儀和衛星通信技術實時獲取漁船作業位置及漁獲產量,建設完成了包括七大漁場海域、4種捕撈作業方式的52艘漁船在內的我國第一個遠洋漁場生產動態信息網絡,并據此開發了漁船生產動態管理系統,實現了漁場動態監測。構建了范例推理、貝葉斯概率、棲息地指數等多個抽象的漁場預報模型,并通過模型集成,成功開發了大洋漁場漁情信息服務系統,并投入試驗應用,可提供7個海域的每周一次的漁場信息產品。漁場漁情信息產品應用已經向40余企業發布,直接應用遠洋漁船超過100艘。
專家組一致認為,課題總體執行情況良好,基本按計劃正常執行,并取得了預期的成果。建議進一步與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加強協調,做好推廣應用,并加強與國際同類產品的對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