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和財務司委托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組織專家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主持的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人工海洋牧場高效利用配套技術模式研究與示范”進行了會議驗收。
驗收分為業務驗收和財務驗收兩部分。驗收專家組在會上首先聽取了該項目首席專家陳丕茂研究員所做的專題匯報和7家協作單位子任務負責人有關子項目執行情況的匯報,并審閱了有關資料,經過質疑和充分討論,一致認為:在業務方面,該項目自2010年實施以來,通過技術篩選與改進、新技術研發、技術集成和技術模式構建、規模示范等途徑,完善優化了人工魚礁和人工藻場構建等生境營造技術,創新了生態系統水平牧場化種類篩選及效果評估技術,提出了3種不同類型海洋牧場技術和管理模式,在南海、東海、黃海建立了不同特點的生態增殖型、聚魚增殖型和海珍品增殖型等海洋牧場示范區34.19萬畝、投放礁體119.5萬空方,推廣輻射區25個、118.23萬畝,取得了較好的應用效果;項目還制定海洋牧場配套技術規程19套、海洋牧場管理辦法4部,向政府有關部門提供決策咨詢報告21項,獲得省級科技獎勵1項,授權專利56項(其中發明專利17項),出版專著2部,發表論文143篇(其中SCI收錄28篇),獲軟件著作權1項;該項目全面并超額完成了項目任務書規定的各項任務和指標要求,研究成果對支撐我國大規模的人工魚礁和海洋牧場建設、修復受損的海洋生境具有重要意義;在財務方面,經審議認為該項目經費管理和使用符合《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經費管理實施細則》等規定和項目任務書要求。最后,驗收專家組一致同意該項目通過業務驗收和財務驗收。
來自黃海水產研究所、東海水產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汕頭大學、山東省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管理中心、汕頭市海洋與水產研究所等7家協作單位的科研管理部門和財務部門、子任務負責人,以及項目骨干成員共50余人參加了驗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