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院級南海漁業資源調查與評估創新團隊在近海漁業資源評估與管理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An extensive assessment of exploitation indicators for multispecies fisher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o inform more practical and precise management in China”為題發表于生態學領域期刊《Ecological Indicators》(中科院一區TOP,JCR一區,張魁副研究員為第一作者,團隊首席陳作志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為緩解海洋捕撈壓力和保護漁業資源,我國實施了伏季休漁、“雙控”等一系列漁業管理措施。本研究綜合利用統計數據和調查數據對南海主要經濟魚類開發狀態進行了評估,以探討漁業管理是否對資源恢復產生效果。結果表明,我國拖網漁業的捕撈產量占比發生了顯著變化,從2000年以前的上升趨勢轉變為下降趨勢。種群評估結果顯示了積極信號,如小型中上層魚類(如藍圓鲹、竹筴魚、沙丁魚、鰳魚、鮐魚)以及馬面鲀、梭魚等從過度捕撈狀態恢復到了健康狀態。但是,高營養級和高經濟價值魚類(如海鰻和石斑魚等)的開發狀態仍未得到改善。研究進一步明確了漁業資源精細化管理(如分類管理、基于生態系統漁業管理)的必要性,為我國近海漁業資源管理措施的評價和完善提供了科學依據,同時為實現漁業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和生態系統保護提供了重要參考。
該研究獲得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024YFD2400400)、院級和所級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2023TD05、2025RC01)資助。
全文獲取鏈接:https://doi.org/10.1016/j.ecolind.2025.1133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