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北戴河中心實驗站漁業資源環境創新團隊聯合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海洋資源與環境學院在探究牙鲆耳石早期發育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Paralichthys olivaceus Otoliths》為題發表于《animals》(JCR 1區期刊,IF:2.7,全文網址為:https://doi.org/10.3390/ani15060814)。我站孟高研究實習員為論文第一作者,司飛副研究員為并列通訊作者。

圖1 不同發育階段的牙鲆耳石
牙鲆作為我國重要的海水經濟魚類,其耳石作為記錄魚類生長與環境信息的“天然檔案”,在種群資源評估和生態研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然而,關于環境因子如何影響牙鲆耳石早期發育結構,目前尚缺乏明確的認識。本研究系統揭示了牙鲆耳石在不同溫度模式下早期生長發育階段的形態特征、輪紋沉積規律及微觀結構變化,首次闡明了溫度對耳石發育的影響。結果表明,不同養殖水溫模式會影響牙鲆耳石輪紋的沉積效果,自然水溫(15-19.5℃)下輪紋沉積較恒溫(20±0.5℃)更清晰。在兩種溫度模式下,矢耳石長軸和短軸與體長均呈指數關系,而微耳石長軸和短軸則與體長呈冪函數關系;研究成果為今后利用耳石推演牙鲆早期生活史,評估牙鲆增殖放流效果提供了數據支撐。

圖2 牙鲆耳石的發育形態變化
本研究得到了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計劃(246Z3201G),國家漁業資源環境秦皇島觀測實驗站(NAES054FS08)和秦皇島市重點研發計劃(202302B010)等項目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