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生物技術研究室基因中心團隊在建鯉饑餓—復投喂生理及脂質代謝反應研究上取得新進展。
本研究以建鯉2號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了短期饑餓復投喂對其生長性能、肝臟抗氧化能力、腸道形態、脂肪酸組成和脂質代謝相關基因表達
的影響。試驗采用連續飼喂組(A組對照)、完全禁食組(B組)、1周內饑餓1、2、3天,再飼喂6天(C組)、5天(D組)、4天(E組)共5個飼
喂方案。結果表明,B組、E組建鯉生長性能顯著低于對照組和C組(P<0.05)。隨著饑餓時間的延長,建鯉腸道長度(B組僅為627±13.14μ
m)顯著縮短,空泡數量增加。C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氫酶(CAT)和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Px)抗氧化酶活性顯著
(P<0.05)高于B組、D組和E組。B組丙二醛(MDA)含量最低(12.62±0.60nmol/mL),持續饑餓顯著降低了建鯉肌肉中總脂肪和脂肪酸含
量(P<0.05)。與對照組相比,B組總脂質和脂肪酸含量分別降低了31.53%和4.57%,其中n3PUFA和n6PUFA的影響最大。然而,經過重新喂食
,這些指標恢復到正常水平。此外,本研究發現與脂質代謝相關的基因包括脂蛋白脂肪酶(LPL)、6-磷酸葡萄糖酸脫氫酶(G6PD)和過氧化物
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α (PPARα)在C組中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相比之下, B組、D組、E組的表達量顯著降低(P<0.05
)。綜上所述,長期饑餓(每周超過1天)不僅影響了生長,可能進一步破壞腸道結構,削弱抗氧化能力,還會減弱脂質沉積。

本研究得到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CARS-45)、水科院基本科研業務費(2023TD40,2024JBFR09)和河北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
HBCT2023230203)的資助。相關研究成果“Physiological response and lipid metabolism induced by re-feeding in Jian carp
(Cyprinus carpio var. Jian) subjected to short-term starvation”發表在《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Part A》期刊
上。南京農業大學學生張瑜、生物技術研究室蔣剛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唐永凱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全文網址:https://doi.org/10.1016/j.cbpa.2025.11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