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珠江水產研究所育種室淡水蝦遺傳育種創新小組在紅螯螯蝦(Cherax quadricarinatus)的工廠化養殖與遺傳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Effects of Photoperiod on Survival, Growth,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ices of Redclaw Crayfish (Cherax quadricarinatus) Juveniles”發表于Animals (JCR Q1, IF2022=3.0),聶祥興碩士為第一作者,于凌云副研究員為通訊作者;“Effects of Light Spectrum on Survival, Growth,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ices of Redclaw Crayfish (Cherax quadricarinatus) Juveniles”發表于Aquaculture Research (JCR Q2, IF2022=2.0),黃璀雪碩士為第一作者,于凌云副研究員為通訊作者;“Analysis of seven populations of cultured redclaw crayfish,Cherax quadricarinatus, using newly developed microsatellite markers”發表于Aquaculture Reports (JCR Q1, IF2022=3.7),魏捷助理研究員和黃璀雪碩士為共同第一作者,朱新平研究員和于凌云副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經專家評審和院學術委員會審議,“紅螯螯蝦規模化繁育及養殖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成果榮獲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該成果由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華東師范大學及珠江所等3家單位共同完成,于凌云副研究員為該獎獲得者第三名。
上述研究得到了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聯合基金(2023A1515010297)、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種業振興項目(2022-SPY-00-008)和中國-東盟海洋合作基金(CAMC-2018F)等項目的資助。



通過開展5種光周期(0L:24D、6L:18D、12L:12D、18L:6D和24L:0D)對紅螯螯蝦幼蝦存活、酶活、體色和生長相關基因表達的影響研究,發現了幼蝦在光照周期為18h表現出較好的生長和存活,并首次發現光照時長會影響紅螯螯蝦的體色發生改變;同時進行了五種光譜(紅光、黃光、藍光、綠光和白光)對紅螯螯蝦幼蝦生長性能、相關酶活及生長基因表達的影響研究,發現黃光養殖環境下幼蝦表現出高的存活率、較好的生長性能、強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防御能力,并首次獲得了光譜調節下紅螯螯蝦生長激素水平的基礎數據,兩個實驗完善了幼蝦養殖所需的基本光要素特征參數,為今后紅螯螯蝦工廠化養殖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此外,基于7個不同地理位置紅螯螯蝦養殖群體的遺傳背景研究發現,每個地理群體的遺傳背景基本相同,沒有因地理差異而產生明顯的遺傳分化。雖然目前紅螯螯蝦的遺傳多樣性仍較為豐富,但是相比起十年前其種質已經出現了可觀察到的退化,提示我們需要盡快采取相應的措施以避免退化的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