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魚是我國養殖產量最大的魚類,但是腹腔脂肪堆積嚴重影響了其健康生長和養殖效益。盡管有些學者探究草魚肝臟脂肪堆積的成因,但其分子機制仍未完全理解。近年來,腸道菌群對人類肝臟健康起著至關重要作用,肝臟與腸道菌群之間存在的共生關系依賴于復雜的分子對話---“腸-肝軸”,即微生物產生的代謝物(膽汁酸等)通過腸道進入血液、再通過循環到達肝臟后調節其功能代謝。探究“腸-肝軸”分子對話可能是闡明淡水魚肝臟脂肪堆積機制的最有效方式。
由此,我們基于微生物學、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學等方法,從“腸-肝軸”視角剖析了蠶豆致使草魚肝臟脂肪堆積的分子機制。結果顯示,蠶豆誘導草魚腸道菌群失調、降低短鏈脂肪酸含量、增加腸道通透性、促進細菌易位,誘導了肝臟脂肪堆積。堆積過程主要涉及到氧化應激的發生、糖酵解的抑制和脂肪從頭合成的激活。本研究結果不僅為我們理解草魚肝臟脂肪代謝提供重要理論基礎,也將為淡水養殖魚類的脂代謝調控提供新穎視角。
相關成果以“Broad bean (Vicia fabaL.) caused abnormal lipid metabolism in grass carp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liver: Insight from the gut microbiota-liver axis”發表于國際期刊《Food Frontiers》(IF: 9.9)。博士研究生付兵為第一作者,郁二蒙研究員、楊慧榮教授和謝駿研究員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該論文得到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中央公益性科研機構基礎研究資金項目、廣西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資助。
論文鏈接:http://doi.org/10.1002/fft2.377
